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洗欲垢淨 息心達本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0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787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覺有情人洗欲垢淨,
心歸無為息心達本,
沙門勤修大良福田,
能斷眾生瞋癡饑饉。

「覺有情」是指修行者發大心,也稱作「菩薩」。

常常說「無為法」,道理無形無體,本來是寧靜,就因我們凡夫煩惱一生,開始複製無明,而「有」了煩惱。我們若將佛法刻入心來,時時有法水洗滌心垢,心清淨無塵,就沒有人我是非、煩惱無明,清淨的本性自然就回歸到「無為法」,也就是真如的道理。

我們學佛要追求覺悟;覺悟了,就是菩薩。菩薩看到眾生苦難,願意入人群中幫助苦難人;在人群中造福,也在人群中體會很多複雜的道理。人心複雜、愚鈍,貪瞋癡不斷,諸多是非、苦難、人禍、饑饉等等,都要在人群中去體會。

看到人間無常,禍福相隨;世間禍福難料,都是我們要覺悟的。人生什麼最快樂?覺有情的心情最快樂,無掛無礙,為人群用心付出,我們歡喜。但必得先將心欲去除,「洗欲垢淨」,煩惱完全去除,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自然就「息心達本」,回歸「無為法」。

「沙門勤修」,沙門,就是出家人,要勤修了解「無為法」,也就是道理的源頭;接著,要再探討眾生群中的苦與樂,了解苦的根源來自哪裡,再趕緊在很多人的生命中造福田,叫做「大良福田」。還要在人群中很微細、很謹慎地去思考,為什麼我們人生會有這樣的起落?從人群中探討何以有得意的人生,卻也有很多失落的人群?

我們接受佛法的教育,發現了人間的道理,接引眾生,將他的心念翻轉過來,將煩惱轉成菩提。還要教導人人如何造福人群,要不然,眾生的瞋癡未斷,饑饉就隨之而來了;因為眾生貪、瞋、癡,造作無度,沒有節制。

現在的地球已經受毀傷,氣候不調和,再加上人禍,如敘利亞的難民湧入土耳其與約旦,忍饑耐餓,生活苦不堪。再如水災,淹沒成熟的五穀;旱災,大地缺水,五穀生不出來,極嚴重時,將導致全球嚴重糧荒,這是饑饉。而若缺水,衛生就會出問題,瘟疫會不斷發生,如西非的伊波拉病毒等。

因此,我們要勤修,知道這個道理,更要愛惜物命,在人群中殷勤付出,造大良福田;如此,才「能斷眾生瞋癡饑饉」。我們要從佛法中培養自己成為覺有情人,將我們的心欲洗乾淨,心要入於道理,人人勤修大福田,才能夠斷除眾生的「瞋癡饑饉」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