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10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785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信解修持信進念定慧,
誠心無欺怠瞋怨恨言,
破戒五過自惹惡聲名,
終至後悔指依語五過。
我們的心要很踏實、很誠懇,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,信、實、誠、正要常常放在心裡。我們還要守戒,如若信誠不夠,信解不夠、誠意不夠,就會犯下很多的過錯;有欺,有懈怠、瞋、恚、怨恨等五種過失,就將我們的正信、正見、正知解全都破除了,就是破戒。
一旦破戒,就會造成未來很多的果報,而惹來惡聲、惡名;「終至後悔」,最終還是會後悔。要讓人不批評,對我們有信心,必定要守好戒律、守好規矩,所造作的一切都不能有「欺」騙的心。
「無欺怠」,即是「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」,若昧著良心欺騙自己,對人自然就不會誠實。我們修行,內心一片光明,沒有一點點的污點,叫做無欺,也叫做不昧。
內心無欺,就沒有欺的障礙;形體沒有怠惰,就沒有懈怠的形象;口中沒有瞋恚、怨恨的語言,這五項,我們若修得好,自然就無過失,今生來世,就不會有障礙。
修行者離開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就無行可修了。我們要自求多福,就要多種福因,多結福緣,老實修行,必定要有五根、五力,包括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,還有「七菩提分」、「八聖道分」,包括最初的「四諦法」,這些道理我們全都透徹了解,就是世第一,也就是我們修行的第一信位。
第一階段完成,就接近聖人的地位了;但是,還「未得見諦」。這是譬喻我們還未真正體會到自己的真如本性,還未與真如合在一起。所以我們好好地修行,從四念處開始,一直到五根、五力,七覺支、八正道,這樣愈來愈接近,而且接續不間斷,自然就能證得真如本性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