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三七道品 當勤修習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01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82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鹿苑道場三轉四諦法輪,
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,
是聖所稱讚歎超生脫死,
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。

歷經五年參學,六年苦修的悉達多太子,靜慮深謐,覺悟了宇宙真理,成為人天大導師─佛陀。但他要如何開啟人人本具的佛性,引導大眾入法、行法、證法?

即使講演了四十二年方便法,進入真實《法華經》時,佛陀仍然不厭其煩地重複教義,設諸譬喻,竭心盡慮深植人人的菩提根。從〈序品〉,至〈信解品〉中,則是要人人深信佛陀所說真實法,體解佛說法過程,信受奉行。

臺中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與團隊,用天體解釋地球的四大不調與人類息息相關。虛空之大,無邊無涯,地球之於宇宙,渺如微塵。佛陀以靜寂清澄的心,證悟這一切,與天體合一,佛智圓覺。

宇宙無聲說法,無不納入佛陀的腦海,徹悟到人人本具佛性,與佛平等,只因久遠以來,六根熏染六塵,無明起惑造業,以致蒙蔽本性,需要很長的時間,恆持修行,精進淨因。

遺憾的是,佛陀不斷說法,希望能讓人人都開啟覺性,但眾生的根機總是難以接受。諸佛咸知,法要流傳人間,不能用佛智覺悟的境界來說法,而是要依眾生根機說法,必定要以「四諦法輪」來轉人的心輪,然後以因緣觀念讓大家了解,一切皆因有這個身體,所以要「觀身不淨」,人世種種苦是因六根染塵,招「集」種種世間的事物所致,因為了解,才不會貪而無厭,這是佛教育的過程。

「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」。「三十七助道品」是佛陀教法的基礎,是聖所稱歎,是佛法的根本,能使人人滌除煩惱,超生脫死。我們若能將這些法,深心信受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就能輕安自在。

佛陀善用種種法─「四諦法」、「三十七助道品」等,不過是引導人人對法有興趣,目的是敦使大家更上一層樓。希望因緣成熟時,我們心境能與他初覺時靜寂清澄,心鏡無染著煩惱,能包太虛,回歸真如本性。

而我們要如何去力行呢?要從做人開始,學習與人群相處,在人群中,觸境不動心,工作不受他人的習氣所障礙,這才是真正立志宏願。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,不要三心二意,空過因緣。

學佛,我們必定要用心於修行過程,不能有所懈怠。所以不能輕忽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,這是學佛基礎,佛佛道同,是「聖所稱歎」的法,我們要好好多用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