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10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75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貪瞋癡等煩惱叫做惑,
因惑而造作種善惡業,
因業而招感無數生死,
明四諦理緣入解脫道。
貪瞋癡等,種種的煩惱會合起來,使我們疑惑、無明,遮蓋了真如本性。「惑」就是對事情不清楚、對道理起懷疑。常說,善惡互相在拔河,心念若不定,往往就會被惡的這邊拉過去,時時念惡造惡業;這惡業一成,就招感來無數的生死。
過去無央數劫以來,我們到底受了多少苦?苦在哪裡?是在人間受苦嗎?或是畜生道,或者餓鬼道,甚至是地獄道?這都是過去不堪言說的苦。未來呢?就要看我們今生此世,對人、對事,到底做了些什麼呢?時時要自我反省。
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都叫做「惑」。貪瞋癡的煩惱,加上「惑」又不斷造業,在善惡業中過一輩子。
我們能知道下輩子嗎?「因業而招感無數生死」,因為這個業,又招來未來無數的生死,是在人間的「生」嗎?或是墮落地獄的「生」呢?或者是畜生道的「生」啊?都不知道。這都是在惑、業不斷地招感,這種無明造作合成的苦難。
「難得人身,難聞佛法」,佛法聽到了,我們要趕快明「四諦」理、「十二因緣」,才能夠入解脫道。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,不離開入門最根本的法,就是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法」,甚至「三十七助道品」等,這都是初入佛門的基礎。我們若不了解,永遠都被無明、煩惱、惑這些業牽纏著,由不得自己。苦啊!心起起落落,不順意的事情就起煩惱。
《法華經》就是在為我們說人間事,用種種譬喻,讓我們更深入法。譬喻聲聞、緣覺這二乘人,佛陀只好用方便法,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或者是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一步一步接近貧窮子,讓他接受。他已經了解了,能夠去除煩惱,只是還未發大心。不過,也已經將他帶進來了,已到半路。
「因緣果報」,是以事顯理,用事來譬喻道理。道理,我們能夠了解,法才是真入心。聽經,「經者道也」,是道入心,我們要實行菩提大直道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