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見思惑業苦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0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76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生死相續由惑造業受苦,
發業潤生之惑能感後有,
諸業所牽糾纏難脫生死,
唯除煩惱垢穢塵沙淨盡。

一念心啊!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。我們要徹底了解生死,如何來去自如,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?想了之後,就要趕快找出生死相續,來去自如的一條路。

一般凡夫,都是「由惑造業受苦」。「惑」就是無明,不知道我們的來、去。這輩子與未來生,要如何交接?我們要把握今生此世,徹底相信佛所教法。

佛陀所講出來的法,延續到兩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,我們很有幸,能夠依照經典說教、論法來吸收,知道要如何修行。接受佛法之後,就要趕緊將過去的惡緣轉為善緣。除了結好緣以外,還要多付出。我們能在人群中付出、造福,去除煩惱、惡緣;福中生慧,慧中造福。心清淨不受人群所困擾,這是我們要培養的習氣。

「發業潤生之惑」。在人群中,我們若一直甘願耽於凡夫,繼續生死、繼續造業。像種子播下去,就一直發芽,種子就愈生愈多,這個煩惱惡緣就不斷在滋潤、成長,惡業不斷。

「惑」就像塵沙一樣;看得到的煩惱,要改變比較快,若是微細的無明煩惱,要改除就比較困難。「能感後有」,這輩子是過去生的緣延續來的,我們現在所造作的,再牽引到未來。若如此,「諸業所牽糾纏難脫生死」。

過去生延續到這輩子,這輩子又再造作惡緣,同樣「發業潤生」再到來生,這個業一直牽連下去,這種糾纏,就愈纏愈深,怨愈結愈多,一直延續下去。未來這種恩恩怨怨、愛恨情仇,就愈牽結愈多,要脫離生死就很困難。

習氣煩惱,讓我們有懈怠的牽連。我們這輩子既已發一念心要精進修行,偏偏被懈怠給拖住,無法與大家共同精進。我們的身行,應該要與當初發心一樣,「唯除煩惱垢穢塵沙淨盡」。既來修行,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要去除煩惱垢穢。

初發心的時候,那念心多麼微細。我們若常常在精進,所有的煩惱絕對不會進來,這就是去除了煩惱垢穢,連塵沙惑也完全淨盡。「難得人身,難聞佛法」,佛法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出來,每天都能利益眾生,福慧兼修在人群中,我們要好好把握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