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道糧不足 慧命羸瘦

0觀看次
A- A+

 2014100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74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道糧法不充足慧命羸瘦,
福德不具缺緣形貌憔悴,
糞土喻見思惑無明塵坌,
見麤思細隱實漸教向大。

人生短暫,有多久的時間能讓我們吸收佛法,充足慧命道糧呢?道理,我們到底了解多少?了解之後,真正入心,用在我們的行動,又成長多少呢?我們要時時用心思量自己的慧命,若是道糧法不充足,慧命就羸瘦,好像營養不良。

「福德不具缺緣」,過去生中沒有造福,又慳貪取著也說不定。這輩子若無福無德,福德不具,就欠缺因緣。我們就會很孤單,生活也很困苦,形體看來也是很憔悴。

人間有各種形態的人生,有的人生一輩子苦不堪言,好的因緣稀少,壞的因緣偏多,落得一生孤單憔悴。同樣是人,為什麼彼此的生活環境不相同?就因為各人的心與行為,各人造作不同,結果也就不同。

因果循環,都脫離不了因緣果報,所以我們平時要多造福,福德要具足。不造福,不與人結好緣,福緣不夠,福德就不能完成;福與德不具,自然就會缺緣。沒有好的因緣,落得一輩子貧窮苦難,病痛、殘廢,孤單一人,就會形貌憔悴。這在人世間,比比皆是。

我們要知道「見麤思細」,外面的境界,看得到的都是粗相。人人要用很微細的心思,去看外面粗相的境界,再細細思量真實的法。智慧也是一樣,只要我們用很清明、細思的心,以真如接觸外面的境界,就不受煩惱污染,就會如鏡子一樣顯出湛然本色,漸漸受教向大。

佛法奧妙,卻包含很大的道理。希望人人將道理入於內心,多去體會佛的心懷。最純的「真」,就是虔誠;虔誠就是我們「內」在的清淨本性。最善的就是在人群中的合和;最美的境界,則是我們的真如本性。時時都在真如境界中,成長我們的慧命。

 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