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自懷寶藏 珍視精進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0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73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人生何價應知自評估,
莫要自懷寶藏投糞坑,
今生不自珍視成貧窮,
懈怠散漫墮落應慚愧。

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呢?我們自己要好好地評估。這輩子怎麼來?應該做什麼事?未來的歸向又在何處?再來的人生又將投何而去?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人生要自知。

只有我們最了解自己,學佛之後要多反省,反省過去的人生,什麼樣的方向是自己應該做的,有否按照道理的軌道走?其實佛陀向我們說得很清楚,人人都自懷寶藏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與佛智慧同等、覺性同在,都能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真理。

儘管我們學佛了,也相信人人本具佛性,卻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隨外面的環境製造煩惱,埋覆自己的佛性;智慧的光明透不出去,外面的境界一片糊塗。就如懷著寶藏,卻投在糞坑一樣,不懂得要及時精進。「今生不自珍視」,永遠就如《法華經》譬喻的貧窮子,又回歸貧里。

「懈怠散慢墮落應慚愧」,如果沒有慚愧心,永遠都在懈怠中,永遠都是退歸貧里,所以我們學佛要時時有慚愧心。心裡若清楚,外面的境界才不會糊塗了。

我們人生的價值,聞法有無信受奉行?自己最知道。我們要自我評估是否分秒不空過,是否步步在法與規戒中前進?自己最知道。不要將身懷的寶藏,又投入糞坑裡,大家要懂得自愛,「一失足成千苦恨」,逝去的時間不再回來,一旦造了業,就永遠隨身。

若「今生不自珍視」就「成貧窮」。我們若是懈怠,散漫、墮落,又不懂得慚愧、懺悔,就是永遠的墮落。佛陀一大因緣,慈悲來人間指導我們走這條方向正確的道路,就是要找回自我的清淨佛性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