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9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72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二乘人作諸觀以除塵垢,
理即智諦相資共教理行,
以同事人修行攝法導人,
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。
人人既已發心修行,就要發大心、立大願,雖然修大乘法,同樣要從基礎開始。法從耳聞,還要聞而思、而修,聽法之後要好好地思考,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有如法嗎?平時做事,舉手動足、開口動舌、起心動念,有無按照佛所教法而行呢?生活中接觸到的人、事、物,我們有無發心入人群中呢?
人人平時都有聽法,這是聲聞。「薰法香」好像很普遍,但是聽了之後,有無用心思考呢?要問,在人事中有善解嗎?
三十多年前,正在籌建花蓮慈院時,有位剛發心的菩薩,家境優渥,過去生活很浪費,她聽法之後,殷勤走在菩薩道上,身體力行去做,做了之後,滿心歡喜。到現在,四處去傳法,「師父這樣說,我們該如何做」,將她的心得說給大家聽,一心一志,數十年如一日。
貧窮子,本來是富有人家的子弟,一念無明,放蕩跑出去;幾十年的流浪生涯,十分落魄。這是譬喻在法中,我們一不小心,無明覆蔽,善惡業一造,就流落在五道或者四生六道中輪迴。
大長者遣人把孩子找回來,用方便法,找人邀他來作除糞穢的工作。「以除塵垢」,譬喻我們內心的垃圾要趕緊去除,不要只想獨善其身,一念心轉,要殷勤精進。
人人本具佛性,應該都是與佛有緣,有的緣深,有的緣淺。緣淺的,應該累世都有聽法,但是煩惱未除,惑念未斷,就此淪落在六道。緣深的,法深入心,現在一聽法,就入菩薩道,即便遇到境界,一轉念就發心了。
我們不要只知聽法修心,還要「作諸觀」,將心收進來,好好地思惟用功。現在真的是五濁惡世,天災人禍這麼多,人人要合心精進,要鋪好這條康莊的菩提道,先要除掉路上的障礙,「以除塵垢」,我們自己的心路要清理好。
「理即智諦相資共教理行」。理,是指這一切的道理。我們要入人群,在人群中來幫助我們,叫做「相資」。「理即智諦相資」,這個「智」的道理,要在人群中得。每個人都是一部精妙的藏經,在他們身上,我們能得到很多道理,此即「共教理行」。
我們修行,一定在教、理、行、證果之中。受教之後,道理要入心,就要身體力行,才能與道理會合,才能印證這個「理」。法入我們的心,付出之後,法喜充滿,叫做「證」,證明付出是那麼的快樂。
「以同事人修行攝法導人」,我們要在人與人間修行,時時用「四攝法」──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我們也能度人。
「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」,這個道理都了解了,我們願意付出,但是不會受眾生的煩惱影響我們的心;在人群中無染,所以「不相妨礙」。我們只有付出,不會去障礙別人,別人也不會來障礙我們,這都要在人群中學來的。
學道要用心,我們應該在法中聞、思、修,心靈的塵垢要去除。教、理、行、證在人群中,人與人間互相接觸,要用「四攝法」廣度人群。「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」,心路要自己鋪好,我們要在大眾中一起耕耘,不要單獨一個人默默耕耘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