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9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 771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一切煩惱唯心動妄,隨緣而起;
思慮事物依緣而起,合成煩惱;
以是本覺真如隨緣,如來藏性;
唯心對境緣法而生,還是自心。
日常生活緣著周圍的境界,有時讓我們高興;有時不如意,很擔心,會生氣;有時能讓我們起一念善,要去做好事。不論一念貪心或者一念的癡、瞋,皆起於無明。
無明就是心緣著外面的境界而起心動念,造作或善、或惡;可見,心與外境的接合就是一個「緣」字。所緣的境界是癡或是智,就要視我們有無用心修行,是否用正知正見看待一切事物而定。
「一切煩惱唯心」,一切煩惱都來自我們的一念心。心念妄動,隨著外面的境界去緣、去造作,而引來很多的煩惱。煩惱從思慮中,緣外面事物的境界而來誘引我們的心;外面的境界、裡面的心合成起來,造就很多煩惱,而起惑造業,這就是愚癡。
在《百喻經》裡有這樣一則故事。有兩位好友結伴同行,卻是愚癡,被盜賊搶走了毯子和金子,不只自己損失,也拖累他人損失,可謂損人不利己。
外面的境界多陷阱,若不顧好這念心,不只失去自己所有的,順便把他人拖下水。譬喻自己不肯好好修行,還去影響別人。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要很注意,心與外面的境界會合,一念心起,折損自己,也斷了別人的道心。
一念癡迷,反過來就是覺性。「以是本覺真如隨緣,如來藏性;唯心對境緣法而生,還是自心。」凡夫緣著外面的事物生起很多的煩惱,若是學佛者,就用我們的本覺真如,於如來藏這一念好心,對境緣法。若看到外面的境界,我們的真如本性,本覺就生起了。
「以是本覺真如隨緣,如來藏性」,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要追求的道路,而不是「一切煩惱唯心動妄,隨緣而起」。我們要的是本覺真如,不是妄動的無明。如來清淨本性就像一面心鏡,常常擦拭,終能擦出我們的本覺真如現前。
我們現在聽法了解了,周圍的境界也清楚了,就要時時用本覺真如,隨緣如法,去投入人群。可見,菩薩道也要走過聲聞、緣覺之後,才能斷盡煩惱,不受人群煩惱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