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9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66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勸誡二門雙行傳福慧,
佛意悲智雙施勸誡門,
根機契大法難循機根,
待時機熟勸誡雙門開。
度眾生很困難,「勸門」、「誡門」,「勸」與「誡」這二門要平齊施教。
「勸」是勸大家行種種善法,「誡」是警戒人人不要犯了世間很多煩惱無明的惡業。
要在「勸門」下功夫,就要行大善,不只是獨善其身而已,佛陀還要我們兼利他人,入人群中關懷天下眾生,才叫做大善。「誡門」,是要讓我們了解,「集」在人群中,累生世不斷累積的習氣煩惱,隨業來人間,所以苦。
佛陀的目標,是要我們將過去攀緣的習氣斷除,教我們要用誠意,覺有情,關懷天下人、關懷天下事,造福人群,與眾生結好緣;福與慧要平行,兩足要兼顧圓滿。
在過去古雷音王佛即將入滅時,座下有彌勒菩薩和釋迦菩薩;最後,決定為釋迦菩薩授記,將來在娑婆世界成佛。
釋迦菩薩平時在人群中造福,不受人群所污染,他福緣成就,慧緣具足。彌勒菩薩,他的智慧在菩薩群中最為第一,只是修慧,沒有成就眾生緣,以致成佛就要落在釋迦菩薩的後面。
智慧,若只是修空慧,雖然了解很多道理,都沒有用在人群中,是偏空的智慧。佛陀教導我們要腳踏實地,在人群中修福修慧,而不受人群所染著,才是真修行,所以「勸誡二門雙行傳福慧」。
「佛意悲智雙施勸誡門」,佛陀在《法華經》暢演心懷,很注重悲智兩項要兼施。「根機契大法難循機根」,這根機要與大法相契合,好像很困難。須菩提形容貧窮子,譬喻修行者法不夠,而且根機小,不肯發大願。
其實,法,不只是要聽,修行者最重要的,是要應用在人群中。要知道人群苦在哪裡,知道眾生需要什麼法來為他解除煩惱,我們必定要在人群中,這是根機要契大法。
所以說,「根機契大法難」,我們若法還未入心,沒有用心在大法裡,這實在是很無奈。佛陀要人人身口意三業要很合齊,人人要自我反省,法傳到現在兩千五百多年了,再不趕緊及時學法、傳法,就辜負佛陀過去苦行後的覺悟。
法,「待時機熟勸誡雙門開」,等待時機成熟,能體會「勸」與「誡」,勸人人行善,勸人人心念合一,為天下眾生去造福修慧,也是要等待時機。希望我們修行者雙門全都啟開,用心進入福慧門。否則就像須菩提所描述的故事,貧窮子探個頭就嚇跑了。
我們要發大心、立大願,要趕緊回歸我們的本家,應該要找回來時路。在我們自己的本性,有萬行修德為豪,本覺性德為貴,富貴都在內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