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誡惡勸善 明照群機

0觀看次
A- A+

201409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62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覺父見子迷途漸近父城,
如來法身居室嚴飾堂皇,
真諦無畏之境明照群機,
是見子處法中無復憂慮。

父親找孩子很辛苦,就像佛要度化眾生身心很困難,到底有多少眾生能體解佛意呢?如同老師有心要教好學生,學生是否肯用心受學?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,哪一個父親不希望將孩子留在身邊幫助他的事業,即便送他到遠方留學,也期待有朝一日能回來承接他的事業。這是世間父親的心聲!

而出世的慈父──佛陀,出現人間就是為了要救度眾生,不管四生五道,或者六道的眾生,「蠢動含靈皆有佛性」,佛陀盼望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。何況佛陀生生世世遊化人間,直接表達、直接教化,要找出真正有因緣的人,願意傳承佛陀的教法救度眾生。

佛陀也很期待人人都要來接觸佛法,心的這畝田,儘管心地雜草很多,但是雜草中也有好的種子在。覺父見子在迷途中,心很不捨,明明看到孩子的身影,卻是這孩子看到父親這麼堂皇的大宅,室內一切陳設裝置都是寶物,侍候在身邊的人無不莊重、威風,使那位迷途的孩子心生懼怕,只想趕緊離開。

這種形容應該要能體會,我們累世修行,一生過了一生,都有因緣接觸佛法,而累積了小善根。說不定也有人發大心、立大願,但是一生一世不斷受到後天的污染,一時發大心就慢慢退失了;幸好還有小小的善因緣,聽到佛法歡喜,親近佛法,拜佛、禮佛都願意。但是要發大心,承擔大法,好像大心退失了,要再重新發出那分大願,實在比較困難。

環保老菩薩一生致力在資源回收,八十多歲了,彎腰駝背,身形老邁,唯獨沒見過師父;我趕緊請隨師的要把這位老弟子帶回來給師父看看。已經很接近了,我要趕快把她找回來。這是世俗的情,也是她這分虔誠愛大地的心,這是虔誠的覺有情。

道理就是這樣,「真諦無畏之境明照群機」。「覺父」,是形容我們人人的本覺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「覺父」存在,這個本覺就是真諦,道理永遠存在。

「真諦無畏」的境界,要看我們的根機能否徹底了悟?已經接近佛法了,現在若不趕緊將法入心,可能來生來世,就連這位老菩薩這麼純真做環保的機會都沒有。因為這時候懈怠了,來生來世不會放縱嗎?還是一樣流落在四生六道中。

所以,我們要很謹慎地找回自己的本覺,「真諦無畏」的境界已在我們的內心,「明照群機」,其實我們也有與佛一樣的智慧。只要把握機會,我們也能觀機逗教度眾生。

就像覺父「見子處法中」。覺父看到這孩子已經在法中了,說不定過去發大心,卻是大心退失,變成小根機;不過還是在法中,所以「無復憂慮」。只要還在裡面,總有一天,也能啟發自己的良知。

佛陀為了傳承法脈,生生世世在度眾生,找眾生的根機是多麼辛苦;就如同父親在找孩子一樣。我們也要找出自己的真如本性,用心找出自己的本覺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