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9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61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初發弘誓大願修大乘行,
於菩薩法殷勤持好樂心,
迷子見覺父而更不認識,
貧富隔室內外父子未會。
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有潛能在,只要我們能夠發四弘誓願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」法若聽進去,還要身體力行;如此,不論在什麼地方,這個弘誓大願的心念都會浮現出來。
法若聽入心裡,心念一起,看到人,就知道這是我們的福田。我們聽到的法,這顆種子要趕緊播種下去,與人結一分好因好緣,改善人與人間的關係。「初發弘誓願」,常常要記得當初發的這念心。
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看到任何人都要度化,這必定要修行。因為我們發弘誓願,就要修大乘行,即便要歷經很長久的時間,這念心不漏失,句句的法都入心來,在菩薩道上付出去應用,用寬大的心來包容一切法,將一切法用在廣大眾生的心中,才是真正的大乘行。
「於菩薩法殷勤」,我們既然發弘誓大願,修大乘行,一定都是在菩薩法中,日日殷勤,「持好樂心」。聽法之後,還要歡喜接受,落實去做。
二○一三年有四、五位莫三比克的本土志工,每個人背著一支用紙做的竹筒,裡面滿滿都是五毛錢銅板,非常沉重。因為他們受過臺灣幫助,現在參加慈濟,要回來心靈的故鄉,接受心靈的法。這五毛錢,是他們歲末祝福的種子。
從臺灣聽法回去後,他們非常精進,度化村裡的女流氓。這個叛逆的壞女孩變成乖乖女,接受慈濟的法,了解因緣果報觀,法入心了,所做的事情都是為利益人群。
經文中那位窮子,明明已經入父親所在的城中,也來到門外,看到父親端坐在裡面,但是他還不認識,就如「迷子見覺父而更不認識」。雖然在旁邊,也不一定願意發心。
「貧富隔室內外父子未會」,隔了一道門而已,孩子在門外,父親在門內。孩子在門外,看見門內這麼莊嚴的一位長者,不但生不出歡喜,反而心懷驚嚇,趕緊掉頭跑開。
芸芸眾生要遇到佛,談何容易?何況能投機聽法,更是困難。佛的內心明知眾生苦難,但是找不到機會救濟,也是很悲懷;明知眾生六道輪迴苦不堪,卻是欠缺機緣,佛心也是很不捨。
佛陀來回娑婆,不斷與人間結緣,在人間化度眾生的因緣差不多要盡了,年邁時,還未找到大根機的人,雖然十大弟子各有優點,不過,還是無法啟發他們的大機,還未發心,「未見大機,法無委付」。
未來的眾生,誰能度脫他們呢?「為可度者」誰能讓他們解脫呢?佛陀心念未歇,願意發大心入人群,而不受人群人事物所影響而退轉道心的人,還未出現,所以他還很擔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