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教化勸誡入菩提

0觀看次
A- A+

201409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63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教導行善叫做勸,
制止行惡叫做誡,
如來教法不離此;
經藏屬勸行眾善,
律藏屬誡防諸惡,
論藏詮辯修證法。

佛法浩瀚,不離開經、律、論「三藏」。佛陀所說的法集結起來稱為「經」,經典就是教導我們行善的勸法之門,因緣果報,如是因,如是果,如是報,造善者得善報。「諸惡莫作」,制止行惡,叫做「誡」;「勸」與「誡」都屬於經典,佛所說的大小乘法通稱為「勸誡」。

行善止惡,是我們學佛最基本的。不只是佛教,孔夫子也是這般教導學生,其他的宗教亦然;可見,世間一切善法的教育無不離開勸誡。

行善止惡,雖然是很平常的教育,卻容易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將它忘了;或者遇到惡劣的環境,讓人的意志墮落。人在環境中往往會心起不規,但是人性本善。一位宰相之子,原本欲行偷竊之事,他一念心起,沒有造作偷竊而離去。

這種知過能改,起心但無犯行,這就是「教」,平時就要教導;行善,這是「勸」。可見這孩子小時候,深受父母的教育,不敢做惡事,已經有教誡在了。

「如來教法不離此」。如來的教法也是這樣,孩子從小就要教育,長大更要時時警惕,不要做了錯誤的事情。這是一切經藏所屬,就是勸行眾善。

再者,律藏是屬「誡」,誡是預防諸惡,防惡止非,止惡防非。心念若有不軌,趕緊預防下來,不要去犯錯。這位年輕人能夠防非止惡,「不對的事情不要去做,惡事要趕快停止下來。」就像律藏,能為我們防非止惡。

論藏就是「詮辯修證法」。佛是這樣說,大家吸收法之後,互相研究,彼此討論心得,聽了之後能了解,叫做「證」。證明這個法對我的用途與感受,就是「論」。所以,經、律、論稱為「三藏」。

我們已經聽過《藥師經》、《佛遺教經》、《無量義經》好幾部的經典了。現在聽《法華經》,從〈序品〉一直到現在的〈信解品〉,已經了解種種譬喻言辭,法能入心來。

發心,我們要發大心,入人群中,是修福兼修慧,而非攀緣;我們一定要在人群中結好緣,學習如何教化眾生。有教導行善的勸,勸入這個門,叫做「勸門」,用佛陀的經典勸導人人行善;誡,就是「誡門」,誡的一道門,教我們不可去犯戒、如何斷除煩惱,入人群而不受人群所污染,讓我們的心即是菩提之道,這就是佛陀的教育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