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菩薩立願 上求下化

0觀看次
A- A+

201409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56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  張嘉玲

菩薩立願運六度,
上求下化稱大乘,
斷見思惑轉法輪,
佛乘大智無畏力。

發心,要發菩薩心;立願,要行菩薩願,必定要運六度行。六度,要用很開闊的心胸,付出無所求,付出之後還是很歡喜、很甘願,有這種布施的心才能在菩薩道上持續不斷地前進,叫做運六度。

我們學佛,除了付出以外,還要將法收入內心。法能夠入心,還要修持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;戒就是規矩,我們學佛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絕對不能脫軌,心才能專一堅定,自修菩薩道,行菩薩行。行是向外走,修是向內入;向內,法要入心,向外行菩薩道要精進,這叫做「運」。

布施,持戒外,還要精進不退轉,甘於忍辱。在世間做好事也非易事,有時候我們要付出,人家還會將門關上。好不容易等到開門出來,那個形態好像看到仇人一樣;我們還要低聲下氣,一再解釋。這都是慈濟人常常遇到的,卻仍在菩薩道上精進不懈怠。

在現代就有這種精進不退轉的菩薩,代表佛經所言不虛,是真正讓人走得出去、做得到的事情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不退轉,就是菩薩!

菩薩既已立願發心,就要身體力行,運作在六度之中即是「禪」。「禪」不只靜坐而已,包括喝茶、吃飯、出坡、挑柴、運水,在日常生活中,無一不是「禪」。

「四攝法」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,見到人先微笑一下,這種歡喜的面容、友善的態度趕緊布施出去,讓人感受到歡喜,這叫做「利行」。

佛陀教育我們的,無不是菩薩在人間,生活在佛法中,「佛法生活化,菩薩人間化」。無不希望人人做到「上求下化」,行菩薩道。「上求」就是收入,要不斷吸收佛法;「下化」就是要為眾生付出,法的布施、財的布施、力量的布施,或者是和他作伴,叫做「無畏施」。「上求下化」,即是大乘法。

不過,「斷見思惑」,才是真正要下功夫。人人都是為這個煩惱無明而看不開,態度無法開朗起來,常常臉色讓人覺得很難看,習氣未改,這就是煩惱難斷。

佛陀要我們常常進入人群中,用「四攝法」、行「六度行」,自我磨練出「上求佛道」──如何斷無明;「下化眾生」──我們願意去付出,斷見思惑,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所影響。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很堅定的心,守持戒、定、慧,運用六度波羅密、四攝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如此才能轉法輪。

「佛乘大智無畏力」,佛乘就是大乘法,為眾生而修行、為眾生而成佛,再倒駕慈航來人間,這就是「佛乘大智」。無畏力,不論眾生展現何種態度,都難不倒菩薩;菩薩不受眾生的形態而生退轉,這種無畏力,都是我們要修的行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