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智具方圓 莊嚴法身

0觀看次
A- A+

2014091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54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大乘之機,當門正見;
志滯偏空,意念小乘;
偏真慧眼,側門窺看;
雖契佛慈悲,未入佛正慧。

我們學佛要用開闊的心胸,接受佛所教法;若用大乘心,隨佛受教,我們的見解、方向沒有偏差,就能「當門正見」。若是「志滯偏空,意念小乘」,只為自己修行,心門沒有打開,意志狹小,看不到更寬、更廣的境界;只停滯小小的心,意念就會停留在偏空的小乘中。

「偏真慧眼」,若用一隻眼睛窺看、凝視眼前的一切,視線就比較狹獈;唯有同時打開兩隻眼睛看世界,一眼看福、一眼看慧,福慧平齊,自然境界就能夠很開闊。

佛陀的慈悲與智慧,不是只有一生一世來人間度眾生;他是心心念念,曠劫無邊際來人間,從過去、現在,一直到無量的未來。我們既然學佛,就不要空過時間;即便年齡老邁了,也不要失志,同樣要精進,精神絕不能輸給年輕人。

〈信解品〉都與老邁有關,過去佛陀所說的教法,我們沒有全面接受,只是偏小來接受,空過時間。佛陀的「阿含」時,我們所接受的,也只在很膚淺的因緣果報,沒有深入因緣果報中很深、很微妙的道理,沒有推廣到佛陀無始以來那念慈悲、正慧。

我們若用「偏」,知道苦、集、滅、道,就偏執在斷煩惱、不攀緣,這是執在「假有」。聽佛講《方等經》、《般若經》,了解一切會合,離開就是「空」。有人「斷空」,有人卻是「斷有」,就是「遍斷」。這樣修行,都是「偏真慧眼」,就是偏了,沒有完全了解。

「空」的真諦道理本就無體無形,若只執著在「空」,卻不知「空中」有「妙有」。如地球為何每天二十四小時在運轉呢?一年的時間,在這宇宙的星球中,它的輪轉就在我們不知覺中。天體空間的那個「妙有」,就是時間雖然無聲無息地過去,卻是有它的定律在,分秒的定律都不偏差。

就像佛陀說很多的法,在佛經中用種種譬喻言教,讓我們在不知覺中開啟智慧;不只是智識,是智慧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用福慧的雙眼看天下,來體會道理。切莫只是「偏真慧眼」,不要只是看「有」,「假有」,不要只是看「空」,應該在「假有」之中,在「空」中用心體會,就是「妙有」。

若用心體會,道理實在是很深、很廣,每件事我們都要用心、細心好好去思考人生的來龍去脈。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是佛陀的智慧,超越現在醫學所能分析的,所以,我們要了解佛陀的正慧。

佛陀在人間,用他的真實智與方便智會合起來,我們「契佛慈悲」,已經了解佛陀心是慈悲,更要體會佛陀的智慧。否則,「雖契佛慈悲,未入佛正慧」,這樣就很可惜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