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/白崑廷
普天之下這麼多人,但是有多少人發心當菩薩?其實,要當菩薩並不難,只是有些人因緣不夠,沒機會參與。佛經中有一句話:「富貴學道難。」富有的人想要追求真理比較難,因為沒有適當的環境,甚至是過著紙醉金迷、追求享受的生活,心中除了名利,還是名利財富的貪求。
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?有人說:「某某人很有錢,他的生活多采多姿。」但是,我覺得這種人生很無聊,吃飽了又等著吃,所用的都是高級品,還要再追求更好的;睡飽了無聊還要再睡,人生只為了美食、貪睡、享受,這種人生有什麼光彩呢?
如果能真正投入社會,探討人間的苦痛,了解人生的疾苦,就知道人生像一座舞臺,有的人在舞臺上站得很穩,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知道要演什麼樣的劇本,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很穩健的人生。因為他能掌握自己的方向,不會迷失,知道守好人際之間的本分。
譬如有一位從軍中退休的文居士,以前他和許多老榮民一樣,曾經風光過、享受過;但是退休後,便認為「一退萬事休」,每天就是看報紙、跟人聊天或是尋找如何使自己更長壽的方法。生活範圍變得十分狹窄,甚至認為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是理所當然的,凡事都要人家侍候,久而久之與老伴之間就累積了很多的不滿,這種人生即使再健康再長壽,也不過白白空過而已。
不過,他走入慈濟之後,生活就不一樣了,開始懂得用心,懂得善用人生使用權,會體貼太太,幫忙太太做家事,彼此培養「老來伴」的感情,我想這樣的家庭生活比年輕的時候更愜意、更和諧。
另外有一位婆婆起初對媳婦熱心參與慈濟感到很不滿,認為:「自己的事都照顧不完了,還要照顧別人。為何要吃自己的飯,做別人的事?」這種計較的人生觀,心量就會很狹窄;心量一狹窄,就不會歡喜,一個家庭婆媳之間計較多,彼此難免會有代溝。
還好,媳婦一方面帶妯娌一同做志工,另一方面很有耐心地讓婆婆慢慢了解。現在婆婆也會站出來說:「感恩,感恩媳婦把我第二、第三個媳婦都帶出來做慈濟。」現在他們全家都是慈濟人,天天都有慈濟話題可談心,工作也配合得很好,的確是「家和萬事興」。
一家人能有共同的話題,朝著共同的志業去投入,這個家庭一定會很幸福。古人云: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」如果每個家庭都很幸福,社會自然就能祥和。我常說慈濟是個大家庭,慈濟的道路很長,需要浩蕩長的隊伍不斷地來接力,大家要齊心合力,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──社會祥和、天下無災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