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9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〈靜思妙蓮華〉751集
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覺父念在小機恆隨契範,
深思欲教大乘久植機緣,
唯因機小成習導之向大,
傳法髓長慧命轉小向大。
「覺父」有兩種意思:一是身外的佛,釋迦牟尼佛,是佛亦如父,佛陀的慈悲,念念眾生。一是自己的本覺,知道我們也有如來本具的佛性,也知道要好好用功,斷除煩惱,也是我們本來具有的覺性。
我們修行者聽法之後,也常常自我警惕:要發大心,不要停滯在小根機中,要開闊心胸,發揮生命的大用,用在人群中。這是對內自性佛來說。
若是向外,釋迦牟尼佛,亦師亦父,心心念念都是眾生;無始以來,累生累世隨著有緣眾生,希望能在眾生群中,與眾生造作有緣。所以「恆隨契範」,用很長很長的時間,沒有捨離眾生,一直跟隨著,只期待能夠契眾生心,在眾生人群中作典範,以身作則來教育。
如釋迦佛降兜率、入皇宮,坐胎、出胎;然後開啟一生,從孩童時代,年輕時看社會,生起這分要解除眾生苦難的心,然後出家、修苦行、成道、說法,最後入滅。這是佛陀在累生世中因緣成熟,現成佛的身相在人間,用他的典範教育我們。
「久植機緣」,佛陀覺悟,要讓大家知道人人本具佛性,可惜人人根機很小,不堪接受,所以必定要耐心,久久的時間待機、待緣,才能教以大乘。四十多年過去了,無法再等了,佛陀開始要說大乘教法,卻是眾生「因機小成習」,已經成了習氣,因緣不成熟的人還是佔大多數。所以「導之向大」,必定要再用心殷殷善誘,誘引他們向於大乘。
「傳法髓長慧命轉小向大」,現在來到〈信解品〉,接受法髓,我們有很深的信解嗎?有無將這個法收入心來,在我們的生命中發揮真實人生的效用,入人群而不受人群所污染?若能做到,就是法髓,它能成長我們的慧命。
所以,一定要用深思,要很用心思惟,如何能夠將教法普遍入人群中,而且要讓人群漸漸體會大乘法,不是只有獨善其身,必定要兼利他人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