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不解法妙 如聾若啞

0觀看次
A- A+

201409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49集

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 

自華嚴以來欲暢本懷,
子不解法妙如聾若啞,
不受一乘法偏執空有,
悔昔之教誨未深入心。

華嚴的世界不只在佛陀覺悟那念間的境界,其實,華嚴世界是人人都本具有,但是離我們已無央數劫,源頭之長遠,無法測量。所以,佛陀覺悟之後,離開了華嚴的道場,他的心靈覺海一直思索著:要如何展現佛法?在那當中,天地萬物種種法都浮現在腦海中,非常微妙細膩的境界,不是人間有限的語言所能解說的。

佛陀欲暢本懷,期待人人本具有的覺性都能展現出來。這是佛陀的心願,但是,何其困難啊!不得不設很多方便法,要點化大家清淨的本性。但是,即便佛陀說出了這個法,眾生還是無法體會;雖欲暢本懷,卻是「子不解法妙」。

一般人聽經,但要滅除貪瞋癡,很困難。修行者了解法,盡量在斷煩惱、去欲念,這都做得到;不過要除習氣,不在人我是非中起心動念,這種微細的煩惱很難斷,就因為「不解法中之妙」,心中同樣還是有煩惱。

因為眾生根機不夠,因緣還未到,儘管佛陀說法已是盡心來說,聽的就是有限量地接受;因為「不受一乘法」。過去沒有很認真受一乘法,沒有好好守護這念心,只是偏執於「空」、「有」。「有」是因緣果報,「空」是一切皆空。以為都清楚,就此停滯下來了,這就是「偏執空有」。

現在聽聆《法華經》,佛陀說「有」中有「空」,空中有「妙有」,過去大家都沒有用心深入去體會佛陀的教誨,現在很後悔。

其實佛陀年紀也大了,佛陀也憂慮「化緣將盡」。未來的眾生,究竟要由誰來度呢?人間法沒有體會,要如何了解佛法妙的道理呢?

佛陀的心境,永遠都在華嚴靜寂清澄的境界,卻是他的慈悲智慧是入芸芸眾生中,沒有污染到他那分清淨的本性,這就是佛很豐富的財產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