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9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48集
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父求子不得,
子遊聚落等,
到父城求衣食,
父子共處一城。
同在本地風光,
唯是子不識父,
不見本來面目。
幼齡孩子離開父親,在外面流浪;父親一直在找尋孩子,隨著日、月、年不斷消逝,父親也慢慢老邁了,心念卻時刻都沒有捨棄孩子。但是孩子貪玩,從小就離開家庭,出了門再也不曉得回來的路了。一直在外面放蕩,經過一十、二十,至五十年;中年已過,即將進入老年了。
佛陀遊化在諸國時,跟隨在佛陀身邊的羅陀,問佛:「佛啊,為何眾生的名,會叫做『眾生』?」佛陀說:「眾生就是依著種種因緣會合,生在人間,這是我們人間的眾生。」
佛陀說:「可要知道,人類的生活具足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項。眼見色起貪愛,愛恨情仇就是眼根與外面境界會合,欲念生起種種追求,造種種業。受,就因為有這些貪愛、得失心的感受。因為生起感受,有所行動,造下種種的業。所造作的善惡在這業識中,帶到生生世世周而復始。經歷了無數生死,就叫做眾生啊!」
人生若能懂得「五蘊」的道理,自然就能防非止惡,要在教理中約束我們的身行。佛陀譬喻聚落裡有一群幼稚小兒,各人各據一片土地為界,用土和沙堆起房子。各盡心裡想要的,去造作自己的家。有的孩子畫出一大片土地,有一座城,還有一個村落。
有人覺得土地不夠,起懊惱了,彼此相互爭執,動手推來擠去,一衝突起來不可收拾;原本蓋起來的房子、城堡、村莊,全都模糊不可辨識了。無中生有中計較,好友反目成仇。
佛陀說到這裡,就說:「這種假相和合,終歸散盡的東西,眾生卻為了這些假名字相在爭奪,所以名為眾生。」眾生幼稚又「迷」了,背離家庭,在外面流浪,一輩子辛苦勞碌,落得老來還是很貧困,人生不也一樣嗎?「子遊聚落」,就像眾生在四生六道中遊蕩,都因為生生世世在五蘊中,起心動念。
好不容易與佛有緣,「到父城求衣食」,過去離此城遙遠的地方,就是在四生六道的凡夫,四處流浪。慢慢有了善業的累積、善知識的指引,與佛結緣,這個緣愈來愈成熟。漸漸到達父城,到父親所住的地方求衣食,就是在這裡求法。求莊嚴衣,道糧食。
「父子共處一城」,已經進到父親所在的城中,「同在本地風光」。同在這座城內,卻是孩子還不識父,就是「不見本來面目」。雖然人人本具如來真如本性,卻是我們還無法與真如本性會合起來。因為還有一層無明煩惱隔閡著,無法真正認識父親,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,仍在到處流浪。
眾生不斷地流轉,有情識的動物也包在眾生中。眾生流落在生死中,佛陀才要很辛苦地來來回回,但仍常住在他的華嚴境域之中。但願這些來回六道的眾生已經開始求法,入城了,希望不要在此城中又再脫離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