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82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40集
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莫信小教,偏毫差大;
莫學小道,喻稚幼小;
莫習放蕩,令增欲意;
莫貪享樂,迷回道路。
我們既已發心立願學佛,不要又退失──退大就小了。難得人身,難聞佛法,能夠聽到佛法真諦,不要再相信小教。小教,讓我們的心無法開闊,只顧在自己不要與人結緣,斷了人間緣,只追求獨善其身,斷了煩惱。同樣學佛,若觀念稍微偏差,就差毫釐而失千里,「偏毫差大」了。
大乘是要開闊心胸,廣結善緣,要與所有眾生結好緣。我們學佛,應該要「結緣」,不是「絕緣」;只這一點點偏差,就差很多了。若觀念偏差一點點,就是信小教,偏小捨大,真正的大法不去用它,就差很遠了。
「莫學小道,喻稚幼小」,這裡的「幼稚」、「小」與年齡無關。有的人年紀很大了,要他聽經,「哎呀!我聽不懂。」常浪費時光,空過人生。有這個因緣接引他,用各種方法,他都了無興趣,叫做「幼稚」。「今朝有酒今朝醉」,耽誤了自己的人生。所以,「莫習放蕩,令增欲意」,不要放蕩了我們的心,要收回來就不容易了。
修行也是一樣,我們每天聽經養成了習慣,若是休息幾天,要再接上來就比較困難。法也是一樣,我們不斷吸收、不斷聽法,藉著聲音聽進來,或藉文字吸收進來,聽久了,法自然就入心來。
內心用功,外面散發德香,用德香薰一切,可以普潤眾生。所以,千萬不要學「放蕩」,時間真的是來不及了,要好好把握時間;我們若放蕩了,心的法就全漏掉,只是貪在欲念。
人生沒有法,只有業隨身,這個業到底要折磨我們多久呢?由不得自己。切莫放蕩,「莫貪享樂」,若一貪,就「迷回道路」。就像登山者在山上迷路了,無路可走;也像我們不知流浪在六道多久了,現在才能接觸到佛法的道理一樣;若不趕緊接受,可能永遠都無法入佛的門徑,體會大乘法的微妙道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