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8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39集
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法說譬喻領悟,
對治求五利使,
果報之增上慢,
說三界火宅喻 ,
復得大白牛車,
再說窮子譬喻。
「法說譬喻領悟」,佛用很多的心思說種種法,五時施教,將覺悟的心靈境界,面對法身菩薩說成佛的法。而面對凡夫,要將他引入佛法來,就要用「阿含」慢慢誘引,讓他們知道因緣果報觀,了解「苦集滅道」;人間現實的苦難、無常、煩惱累積等,由不得自己受業力的牽引,輪迴六道苦不堪。這些法就要說十二年。
然後,大家了解了,用心下功夫在去除煩惱,截斷攀緣、惡緣。佛陀趕緊再上層樓,說「方等」,破「有」、執著的心,讓大家了解一切空幻無常,如是說了八年。
二十年過去了,但是只斷無明,塵沙惑的煩惱還未斷,接著再說「般若」,說得五蘊皆空,將一切非常微細空的道理都分解出來,也說了二十二年。
接著就是《法華經》,從《般若經》一轉,就在「空」的教法上,再加上「妙有」。你要成佛,還未啟發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就是成佛的境界;成佛的境界就是回歸到初覺悟時,華嚴海會那種靜寂清澄,永恆無染的境界。這時為人間說《法華經》,是佛成佛之後的境界,讓人人回歸如來清淨的本性。
佛要用種種說法,在四十多年間方便隨機逗教,以對治求想趕快得度的「五利使」。「五利」,表示心很急,知道人間一切虛幻,一切造作還有六道輪迴,所以要趕快找一條捷徑,就容易「差毫釐,失千里」。
這種「五利使」的果報還是在「增上慢」。他以為自己已斷身見、斷邊見、斷邪見、斷見取見、斷戒禁取見,已經得道了。其實,修行本來就要按部就班,方向要正確,斷除內心一切的煩惱。
過去所開的路,現在是萬法歸一。所以,佛陀在〈譬喻品〉就用「三界火宅」作譬喻。長者循循善誘,讓孩子們懂得逃出火宅獲救了,且又擁有大白牛車莊嚴的寶物。「再說窮子譬喻」,是孩子違背父親,離開了家庭,變成貧窮兒,對父親的呼喚,心中還是有疑,所以不肯入佛真如本性的門,不敢進來。
二品皆以父子相稱者,佛於弟子有作成之德,故比之如父;弟子於佛有纘述傳承之功,故比之如子。「父子各說四十年中,許多施受教法曲折」,這四十多年的時間,施教的是佛陀,受教的是弟子;不論「施」與「受」,都有很多曲折,歷時四十多年的時間。
一直到晚年,佛陀老了,弟子也老了,「始得父子投機」。現在父親老了,孩子也老了,才說「我理解了」;佛的本懷,現在弟子體會到了,「故二喻」,這兩種譬喻,「各盡本懷」。佛已經盡他的本懷,要施教給弟子;弟子也要將佛陀的教法入心來。在〈信解品〉,這四子再用譬喻述說。
「智者以譬喻而得解」,譬喻是高智慧,用最高的智慧解釋道理;其實用智慧述說這個譬喻,也要用智慧來體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