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8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67集

繪圖/黃逸樵
隨順從善有為,
讚喜欣悅之稱,
身心深生歡喜,
隨順從心法樂。
與佛法有緣,就應把握因緣。知道人生苦難偏多,因緣不成就,可能千生萬世都難得聞法。即使有緣,因緣也不常住,所以我們要把握因緣。
我們要培養「隨順從善有為」。經典的道理,就是要從善。我們聽法,看到人在做,雖然不是我做,但是你做對的事情,我為你讚歎。或者當不請之師,去幫助他,這也叫做「隨順從善」。
好事情共同來做,就是「善有為」,有為法,有為善。佛法是這樣教,菩薩道利益人群,對的事情做就對了。意即菩薩要入人群行善,看到了,我們就要從順、隨善,好事大家一起做。若常常用法在人群中,時時「讚喜欣悅之稱」。對的事情,我們常常歡喜讚歎,這都是隨喜功德。而且當不請之師去護持、去付出,這也是一樣。
「身心深生歡喜」,自己隨順從善,該做的去做,大家來為我們隨喜功德。而我們也很歡喜,「隨善從心法樂」。聽法、用法,隨喜幫助法去流傳,讓人人得法,就能沐浴在法流中。這都是很歡喜的事情。
「世間苦啊!」佛陀說法,要讓我們將苦解開。解開苦的方法,要了解苦是集很多無明煩惱而來。去除煩惱的方法,就是法。法譬如水,一層一層洗,苦的去,歡喜的來了,那就是法樂。我們若懂得用法,得法就歡喜,沒有什麼苦。
我們要很法喜、歡喜來看,看經文是如何教育我們?昨天的經文這樣說,就是讚歎善男子,在釋迦佛法中。娑婆世界堪忍事多,釋迦佛慈悲,甘願來此堪忍世界教化,要讓我們知苦的源頭從哪裡來?
找到源頭,就知道要如何止苦、如何消除無明煩惱。苦的源頭若不知道,煩惱要如何清呢?所以我們了解法之後,自己受持,才能教人受持。
這部《法華經》我們若能好好地受持、讀誦,好好地思考這部經所說的法,涵蓋的面向有多大、多廣、多深?用心靜思惟,就能清楚了解。還要「力行入眾為他人如說修行」,要身體力行,入眾為他人說法,談修行,行為上要修心、修身養性。他所得到的福德利益就很深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。
在這樣的環境中要推動善法,實在很不容易。但在這個時候非說不可,也要很勇敢,「以忍力故」,不論惡人要毀謗,或者善人有煩惱,我們都要有耐心去告訴他,用方法不厭其煩地解開他的煩惱。
斷口欲,也是功德。口欲若能夠斷,其他的欲就不困難了。其他,自己能提高警覺:我素食,我不可犯戒。素食的人個性平和,比較不衝動,欲念不會很高。所以素食增進人與人間和平相處,社會祥和,對人間有益。
「實相之理」,就是無為法,不是人去造作的。真理、實法的道理很深廣,「故千佛共說不盡」。有很多道理,無非就是要來教育眾生,斷掉一切貪、瞋、癡的欲念。佛陀用很多種方法要來教育我們,將貪瞋癡、損人利己的念去除。
若能禁欲,將心的欲念禁閉了,口欲自然會斷;心欲不斷,口欲、身欲一定無法斷。這,口四、身三,身體的三惡,殺、盜、淫;口的四惡,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。這七支的惡,若將它收起來,就是七種善法。
佛說很多道理,無非就是要我們懂得改善,淨化我們的心、清淨我們的行為。若能改善,心欲完全清除,回歸自然清淨的本性,通達一切道理,這樣諸佛都會讚歎我們功德很大。即便只是小小的動作、心念,也有很大的功德。
值此時刻,就要好好地大哉教育。從自己開始,要去宣說,讓大家了解不要讓動物的食物鏈入口,感染在人體中。所以還是要推動素食,這就是最大的功德。人人斷口欲,開口說好話、造福業。僅僅一念心,是要吃素或造業;或者是要宣導勸素、積福?就要看大家是否真的了解、明白了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