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眼根清淨 見諸如來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8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6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寂靜與忍辱,
被寂忍辱衣,
入大慈悲室。
忍辱是菩薩淨土,
忍諸侮辱恆和顏,
安忍者能成佛道。

「靜寂澄,志玄虛漠」,十多年來,從《無量義經》,只要聽到、看到「靜寂清澄」,大家就朗朗上口,很清楚可以默背。背,是背得起來;用,是不是有用到呢?

現在要告訴大家「寂靜」,還要「忍辱」,「寂靜與忍辱」。寂靜清澄,就是心很清淨,淨得沒有一點點染著。外面的境界,各種人事物不一定能順意。我們可以堪忍嗎?能接受它嗎?不堪忍、不接受,要怎麼辦?就要回歸佛法。

「被寂忍辱衣」,突然間感到很不堪忍,就要提高警覺;回憶佛法如何告訴我們,披起寂忍辱衣,心讓它寂靜下來。不堪忍是心無法寂靜、無法堪忍。

遇到事情就要披起寂忍辱衣。那個寂的忍辱,就是心已經將它洗掉,一點點染污都沒有了。雖然曾經痛苦過,雖然滿腹的忿怒,心念一轉,選擇原諒。無常的人生總有發生的一天,快慢而已,所以看開,放下了。

這已經「入大慈悲室」了,不僅僅披起忍辱衣,心中如佛了。佛心,對眾生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。我們學佛,必定要學在發生事情時了,心念要很清楚。此即佛法,這就是修行的工夫。

「忍辱是菩薩淨土,忍諸侮辱恆和顏」,哪怕受侮辱,他還是和顏悅色。安忍,「安忍者能成佛道」。忍辱是菩薩的淨土,心接觸到外境,哪怕被侮辱還能忍,還能笑笑,不計較,這就是安忍、忍諸侮辱。所以說,忍辱是菩薩的淨土,安忍能成佛道。這也是修行忍辱的工夫。

前面經文,藥王菩薩辛苦修行,在人間對人、處事,難免要克服心靈很多的苦難。菩薩修行,總是不敢輕視別人,因為人人將來也能成佛,人生何必冤冤相報?彼此要用愛來互相撫平,同樣的道理。

「不為憍慢嫉妒所惱」,人與人之間也有很多因為憍慢、嫉妒而起衝突,種種內心的垢穢累積在心中。菩薩完全去除了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。能夠去除人所不堪忍而能忍之;不只是安忍,完全心安,沒有障礙了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
所以,「得菩薩神通」。想通了,精神不再受拖磨,「神」通了,精神理念沒有掛礙了,忍人所不能忍,這就是「無生法忍」,人間最大的苦,都忍得過,就是真工夫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心。

經文再說,「得是忍已,眼根清淨,以是清淨眼根,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」。這樣一忍,我們諸根都清淨了。因為神通,精神貫通了,菩薩道能夠通到佛的境界。只要煩惱、無明去除,菩薩道一路就不會受到阻礙。因為凡事忍一忍就過去了!忍,能夠成就一切大事業。

只要眼根清淨,看開了,就有辦法見到諸佛,「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如來」。「七百萬者,即是表對七支功德」,三十七道品的七覺支,就是: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定、捨;這是修行的法,很重要。

另一注解:「眼根淨故,一切七支空有之境,以蘊空智悉見諸相無非是佛」。修行在口四、身三,叫做「七支」。口四:妄言、惡口、兩舌、綺語;身:殺、盜、淫。貪、瞋、癡三意業,這都是惡的東西,我們心念一轉善,就能造就多少好事啊!

「悉見諸相無非是佛」,這些相無不都是法、都是道場,就是要讓我們修行成佛的境界。人生世間紛紛擾擾,我們當它是成佛的道場。這樣,就能見七百萬多億這麼多的佛。所以,一理若通,萬理就徹了,眼界看開了,神就通了。精神理念通徹,就沒有障礙了,哪有什麼色相可障礙我們,就都沒有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