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8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61集

繪圖/黃逸樵
明智慧行者實踐,
圓滿明行力俱足,
悲智利行力實踐,
必得到達最圓滿,
得無量邊際功德。
做事情能夠做到很和合、很美,很誠意的腳步,也就是智慧。明智慧的人,沒有離開我們的六根,六根與六塵要配合。若「意」調和了,自己調和好,要與別人配合就會整齊;做事、做人,與理就會合了。
「明智慧行者實踐」,總而言之,將自己的根性調好,在外面力行、實踐,這樣就能很輕安、很自在。這就是明智慧的人,要知己知彼,彼此配合。「圓滿明行力俱足」,這樣,凡事就能圓滿了,行力具足。不管要做什麼,一切的因緣、事物都很具足,既不會欠缺因緣,也不欠缺事物、人力,前後次序都安排得很好。
人間,不是孤單一個人,一定要團體。要能在人群中「圓滿明行力俱足」,自己必定要做到隨時隨地心都很開闊,這就是真正明智慧的人。所以圓滿、圓明的人,我們要學。人生要先學懂得做人,就有辦法做事。人、事圓滿,自然道理就圓滿了。
將自己修好,「悲智利行力實踐」。不可只顧自己的立場,要思考別人的立場、別人的心態。認為他惹我們不舒服,其實是我們惹他不舒服。所以我們要趕快發揮利行,讓他歡喜。人生,就要這樣學習。慈悲與智慧若會合起來,力量就很大。否則光說慈悲,沒有智慧,無法入人群中。悲智雙運,彼此利益,才是真正地學菩薩道入人群。
所以需要的是悲智利行,雙重力量去實踐。就像兩隻腳走路,千里之路,也需要兩隻腳跨步出去,一腳前、一腳後,步步前進,「必得到達最圓滿」,絕對能夠到達究竟地方,而「得無量無邊際功德」。
佛法就是教我們行菩薩道,孤單一個人做不到;行菩薩道要走入人群中,群策群力,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才有大力量去做事情。
前面經文提到持經功德,這裡單說受持〈藥王菩薩品〉的功德。佛陀已經向宿王華菩薩敘述藥王菩薩的過去,一直用最誠懇的心意供佛、修苦行,又在佛的面前表達最誠意的供養。
宿王華菩薩了解藥王菩薩過去的因緣了。藥王菩薩的過去,與現在都一樣「身心供養」,過去生是這樣苦行,現在也是一樣。過去所供養,功德無量;現在,聽聞善法,將善法常常攬在心中,銘刻在心版上。時時向著善念,好樂佛法,珍惜佛法。法用在人間叫做善行,法在心中,行在行動中。因為內心有法,身體力行的表達,所以,「能亦獲無邊功德」。
經文復云:「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,能受持者,盡是女身,後不復受」。受持這部經,就能夠轉女成男。《大智度論》中也有這樣一段文:「大火燒人,是猶可近。清風無形,是亦可捉。蚖蛇含毒,猶亦可觸。女人之心,不可得實」。
在《法華文句》中有一段文。阿難問佛,若是佛陀滅度後,要用什麼心態看待女人?佛陀就說:「勿與相見;設見勿共語;設共語,當專心念佛。」這就是法華經文中的一段。總而言之,佛陀是警惕大家。僅看文字,似乎覺得佛陀也是重男輕女,不過,總是很好的省思教育。
以前家庭的禮教,父母、先生,對女兒、對太太的拘束實在是很嚴格。女人僅能在一個範圍內活動,被拘束而無法自由進出。女人聽佛名,沒有因緣可見佛,大家心有遺憾。如來就入城,讓女人能見到佛。這是佛陀的慈悲。可見古代女人的命運一向被輕視、被排斥。現在人間仍持有此觀念的也不少,說起女人的缺點也不少,所以女人要懂得自重自愛。
世事如麻,感覺很苦很不平衡,問題多多,就是這樣來。所以,大家的人生應該很單純,做我們該做的本分事。這樣的人間不就很單純很平安嗎?只要明智慧行,端端莊莊走人間路,一切就圓滿。明行力具足,該做的就沒有缺憾,不該做的就不可做。一切方向要對準,明行具足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