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8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58集

繪圖/黃逸樵
諸惡莫作,慎防違理;
眾善奉行,起行之心,
謹守分際,慎防毫差。
勤衆善謹奉行,精誠勤持妙法,
順理莫忘初心,自淨其意正念,
慈悲濟世靜思,是諸佛教善法。
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道理人人知道,要謹慎預防;違背道理的事情絕對不可存在念頭中。這樣,才有辦法念念固守為善,防止動念偏差。所以「諸惡莫作,慎防違理」。
「眾善奉行,起行之心」,既然要奉行善法,起行好事,大家做就對了。但是好事情要如何做?千頭萬緒,到底要做哪一種善?應該選擇有意義的事情,正確抉擇,拳拳服膺,做就對了。
「謹守分際,慎防毫差」,要謹慎守分際,有時,若要等到因緣全都成熟才要播種,就好比入眾生中,面對苦難的人說:「請再等待有多一點能力時,再來幫助你。」這樣就過時,失去機會了。
道理要知道,要想得很通透,雖然都是好的念頭,但是方法若不對,想要得,反過來就是失了。我們要很謹慎,該做的時候及時做。
「勤眾善謹奉行,精誠勤守妙法」,我們要勤眾善,好事要殷勤做、及時做;要很謹慎,該做的要趕快做,要「精誠勤持妙法」。「順理莫忘初心」,做事情要順道理,不可忘記初發心,而躊躇著,說不定會失念。我們慈悲濟世,要「自淨其意正念」。
「慈悲濟世靜思」,若要做好事情,心靜下來好好想。「是諸佛教善法」,這是佛陀教的善法,時時培養好念,好念一生起,就趕快起而力行。這個時候不做,一旦念頭遷變了,好事做不到就會懊惱。所以要好好用心,勤修、勤做。
經云:「此法華經亦復如是」,「能令眾生離一切苦、一切病痛,能解一切生死之縛」。此《法華經》就像前面經文所說的:「如闇得燈,如病得醫」。《法華經》能夠彌補很多人生的缺點,指導我們正確的方向。以上經文種種的譬喻,此《法華經》是為最真、最善、最上等的法。
「所謂三苦、五苦、八苦、二死等苦」,很多人生苦,在《法華經》都有描述。這「三苦」,就是「壞苦」等。世間就是這樣,新的變舊,舊變壞,有形色的東西不斷在變遷、變異。
眼睛看得到的沒有一樣不變,沒有一樣不壞。包括我們所住的地球,還是有成、住、壞、空的時候。只是人的生命短短幾十年,所以沒有感覺到。但到最後,這顆地球還是同樣壞空。
「壞苦、行苦」,人間,「樂去苦來」。世間沒有長久的幸福;那種有,一旦失去更痛苦,這就是人間。苦有三苦、五苦、八苦等等,很多苦離不開人間情的苦。
人生不必怕生與死,生已經來了,死其實是很自在,就像睡著的感覺一樣輕安自在。多做一些好事,睡著時做好夢,有好的境界,隨著這個境界就是再來生了。要學會不要受誘引,心要定。捨此,不要看到幻境、幻相就跟著走。跟去了說不定就在牛棚裡。
所以現在做好事,好好地明白道理,將來這副身體想要睡了、累了,自然就睡著了!沒有再起來,就是要再去其他地方。若是時時結好緣,再去的地方就很安全;若是結不好的緣,捨此投彼,要投去哪裡?生死大事,我們真的要很精進。
「今經」,就是《法華經》,能夠拔除生死的苦,得究竟涅槃的樂。意即到最後我們的心很清淨,靜寂清澄、安然,自然很歡喜輕安,解脫了!起心動念毫釐沒有偏差,這就是修行。而讓大家歡喜,這叫做修養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