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 心心念念 誠為眾生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8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57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生生世世誠為佛教,
心心念念誠為眾生,
疼骨磨皮成就精英,
教聯菩薩立志銘心。

「生生世世誠為佛教」,大家都是行在菩薩道上的菩薩,人人都已發心,也立這樣的誓願。了解了佛法,愛慕佛教,徹底清楚人間苦短,所以要把握時間,運用生命投入叢林,好好受教、受學,然後入群處眾傳法。這不就是大家修行的目標嗎?

既有這樣的目標,我們一定要發「生生世世誠為佛教」的願。自古以來每一尊佛的總願,就是誓願度眾生;斷煩惱、學佛法、成佛道。學佛就是要成佛,諸佛的總願,就是眾生的願。不論你的方向在哪裡,還是要為佛教、為眾生。為佛教,就要勤修佛道,既已誓度眾生,怎能不知佛法?

佛來人間教導眾生,行菩薩道。我們循教育身體力行,認真度眾,回歸回來就是成績,等於供養一樣,諸佛就歡喜了。佛什麼都沒有欠缺,要用什麼供養佛?就是心。也就是身體力行在人間,隨順佛的教育,去接近人間、去付出。這就是我們的成績,也是佛最歡喜的。

做就對了,生生世世應該這樣;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也是這樣告訴大家,他就是這樣修行。藥王菩薩受佛教入人群,苦人所不能苦,一心一志在人間。他不只為人間付出,回頭至誠供佛。不僅僅一輩子,是生生世世。

我們要記住過去諸菩薩如何修行,什麼樣的心意來供佛;要效法菩薩的精神也要學「生生世世」,也得要立願:「誠為佛教」。我們要將為佛教的教育攬入心來,要「心心念念誠為眾生」。

昨天與大林慈院視訊連線。大林慈院啟業以來,今年滿二十周年了。昨天的二十周年慶,有大林慈院的醫師回來,陪師父連線,一邊解說。有位簡廷宇,從小就是運動健將,高二時突然劇烈頭痛、噁心,腦中動靜脈血管畸形破裂,導致大量出血,陷入昏迷;經過跨科整合緊急急救回來。昨天站在臺上挺胸說話,恢復得很好。

醫師在陪伴病人的過程中很辛苦,病患也經歷過生死交關苦不堪言的日子。醫師與病人的關係,可說「疼骨磨皮成就精英」。幸好孩子本身意志很堅強,如今在運動場上取得金牌、銀牌,掛著金牌來見證,已是運動場上的一員健將,社會精英了,這就是愛。還有老師返回職場,大家回歸了,他們「教聯菩薩立志銘心」。

大家起這念心願,為眾生病苦付出,拔除他們的苦難。大醫王、白衣大士,讓人很感動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教菩薩法。我也是用《法華經》教菩薩法,他們在行菩薩道,這是《法華經》的力量。

前面經云:「如清涼池!能滿一切諸渴乏者,如寒者得火,如裸者得衣,如商人得主,如子得母」。看這段經文與剛才我說的醫療,不論在臺灣、馬來西亞,豈不是就像一個很口渴的人,及時給他一杯水;就像在寒凍的天氣,為沒有衣服穿的人,加件衣服、生一堆火,讓他及時得到溫暖。這就是《法華經》,在人間要提倡人人發揮愛心,悲憫眾生,眾生有苦,及時去幫助。這就是《法華經》的功德。

經再云:如渡得船──渡者得船,江河無礙;學者得經,障礙悉遣。如渡船過河,運載到彼岸故。如病得醫──病者得醫開方,服藥身則安愈;學者得經,身輕心安無憂畏。如醫者,療治身心脫離病苦。

如闇得燈──喻如闇處得燈,凡事可見;眾生於法得解脫,暗障潛消。如燈能破無明闇故。如貧得寶──貧人得寶,免於貧乏;學者發明,智慧具足。如寶者,常可如意故。

如民得王──民得其王,方能存活;學者見性,方得心安。如王者,統攝群機故。如賈客得海──客人得海,泛舶津通;學人悟性,見理精明。如海者,涅槃性海故。如炬除闇──炬能破闇,經能除惑。如炬者,慧燄破惑故。

真正學佛、聞法要用心在生活中。生活也是法,學得方法來待人接物,身心輕安自在,這叫做解脫。要時時用心、分秒用心,不可讓它間斷掉。一旦間斷,要再彌補過來,就得費一番工夫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