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8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55集

繪圖/黃逸樵
如來愍諸眾生故,
有種種性種種欲,
種種念行種種憶想,
歷劫纏綿了無出期,
無明生念一大因緣。
「如來」,就是釋迦牟尼佛,「愍諸眾生故,有種種性、種種欲」,佛陀慈憫、悲智的心,了解眾生有種種性、種種欲。人人都有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方向、不同的執著,但回歸清淨都叫做「佛性」。
佛陀對眾生並無差別。同樣來到人間,只是藉因緣,隨因緣而來,也要回歸如來平等的本性。如來憐憫眾生,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,就是要教育我們眾生。人人的煩惱、無明、習氣去除了,自然生出智慧。
佛陀的慈憫心,希望眾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快樂、幸福。心無染著、沒有煩惱,行為能入正規。心靈沒有貪著,沒有瞋、癡,自然人人的心就會開闊,回歸安和樂利、輕安自在的人生。
每天存一個念,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,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;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」。現在面對著佛,接受到法了,我們要開始發心立願,立願消除過去的業,現在好好接受,勤行菩薩道。
這就是我們要做一個憐憫眾生的人,如何將我們種種的性、種種的煩惱、無明、欲念去除,這是很重要的。「種種念行」我們的雜念,種種念行,都是我們的心念,一念轉、身體力行,就過去了。「種種憶想」,種種的憶念,過去記恨、記仇,都要放下。
凡夫歷劫纏綿,纏在迷情中。家家戶戶,哪一家哪一戶不是為了家庭在擔憂?今生這樣纏,來生還是繼續纏,生生世世很難脫離,「歷劫纏綿,了無出期」。因為俗情、俗念、俗愛,恩恩怨怨、愛恨情仇,報復來報復去,就報不完了,也就了無出期。
諸佛菩薩一大因緣,不忍眾生受苦難,但眾生就是一直在苦難中纏綿不休,了無出期。「無明生念,一大因緣」,這就是凡夫的因緣,是無明生念,是歷劫纏綿無了期。如來愍念眾生,我們要學如來,叫做學佛。我們要愍念眾生有這樣的習氣,就要想方設法,如何讓他改除習氣,這才是真正的度化眾生。
前面經文說道,能修持這部經也是很特殊,在眾生中為第一;選擇這部經來讀,且隨這部經的教育去實行,這也是諸經中的第一。
說到這裡,佛陀又再叫宿王華菩薩,因為宿王華菩薩請佛陀再重說這部經,佛陀是為宿王華菩薩而講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。這部經能夠救一切眾生。唯有這部經能夠適用在任何一個時代,眾生所需要的法。在現在這個時代,都為現代人生活所需要,用這部《法華經》與大家分享,說現代人現代事。
眾生在人間沒有離開兩種生死,一是分段生死。人生自然法則是一段接著一段,這段的人生結束了,還有來生。來生是否還是人身呢?不得而知。
其次是「變易生死」。變易生死,就是離開這副身體,捨了這個身,即刻就到地獄道去。或者捨這個身,就到天堂去了,這都叫做化身。是兩極化。
世間的因緣果報,總而言之,你修什麼行分分己獲,不是我做這項能夠補那項,補不過。所以我們才要提高警覺,善惡分明。
這種生死之苦惱,《法華經》讓我們提高警覺,要更謹慎。過去有錯的,即刻改過,惡的就會比較少,善的就能增長,這就是我們讀經、入佛法的好處,及時轉變過來。雖然無法抵消,不過可以立即斷惡、增加善。所以,二種生死之苦惱能夠解除,就是這部經。
所以,若能好好持這部經,我們所造作的一切,念念都是如何利益眾生。克服很多困難,只以利益眾生為主軸,這是我們的人生方向。我們步步向前,這就是成佛之道,《法華經》就是讓我們成佛的道路,「得成佛果,所願皆足」。
我們要了解,好好用心在人間,對準方向步步踏實往前行,不可再退失掉了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為我們導向。這是充滿希望的一部經,入人群中來導引眾生,行在菩薩道,究竟成佛的方向去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