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8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50集

繪圖/黃逸樵
信願入總持門,
誓行一切善法,
弘揚法華知見,
能現無邊功德;
運智作用差別,
秉慈平等得自在。
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我們一定要有信,方向才不會偏差。相信佛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說《法華經》教菩薩法,非信不可。
除了信,還要再立願,「信願入總持門」。信了,若沒有願,無法入門;入的是總持門,要跨進去總一切善、持一切法的法門,這就是法華之門。《法華經》是總一切的善法、持一切的善行,這叫做總持門。
除了有信願,還要有誓行,要立誓「誓行一切善法」。「四弘誓願」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這就是誓行,身體力行四弘誓願。若能如此,就能行一切善法。不只是誓行一切善法,還要弘揚,這是「弘揚法華知見」。
佛陀為一大事,就是來人間開示眾生,悟入佛的知見。眾生要悟入佛的知見,才有辦法體會「法華」的內容。沒有入門,要如何知道它的內容呢?所以要「信願入總持門」,要「誓行一切善法」。發願之外,還要「弘揚法華知見」。
「能現無邊功德」。《法華經》有無量數的功德,能夠指引我們往正確的路走去,有修,就有得;修就是「功」,得就是「德」。好好聽法,身體力行,方向準確,不斷地用功。用功,就要用心認真地走叫做精進;精而不雜,進而不退,叫做用功。好好用功,自然你的心就有所得。
依《法華經》的內容、方向走下去,真正心開意解了,很自然就是法喜充滿,心無掛礙了。這種廣無邊際,那分寬闊的心靈世界真的很美。那種無邊際的功德,內心所得到的是這樣的歡喜,而且輕安自在。心的開闊,廣無邊際,那種輕安自在,就是無邊功德。
「運智作用差別」,這些法入心,我們面向不同根機的芸芸眾生,要用什麼方式對機說法?這就要運用智慧。同樣一個法,度眾生要應機逗教,能接引進來,那就是真實法。所以佛陀對機開小、中、大三乘教法,這就是佛陀的智慧,「秉慈平等得自在」。佛陀秉著這分慈心,對眾生都平等。所以佛乃是四生慈父、三界導師,具足慈悲和智慧;慈悲如父、智慧若師,能夠引導我們正確的方向。
佛陀的心是如此平等、自在,疼愛眾生不分種類;不分人類,也不分動物,凡是生命他都愛。我們學佛的心懷不分種族、宗教,一概包含,不只是人,連眾生、物命都愛。
經文比喻到山。只要你肯發心,山高未是高,人心比山還更高,還更超越,一切力量都是從心起。所以,只要有心,沒有事情做不到,所以慈濟人要多用心。「信願入總持門,誓行一切善法」,我們一定做得到,只要秉慈運悲,就得智慧自在。
《法華經》譬喻在夜空眾星之中,月最明亮。若是白天什麼都看得到,日光一照,地上物都看得到,就像日天子。
佛陀講法是應眾生根機,小機小法、中機中法、大機大法,成為三乘的教法。有的人接受小教,合他的小根機,就修「四諦法」、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這就是解脫之道。若是中根機的緣覺、辟支佛,他們緣著境界,體悟無常的真理。若是菩薩乘的境界呢?他體悟六度,向著六度萬行精進,這就是他的宗旨。
佛陀開始設三教,到了《法華經》之時,三教都統攝,圓融統會起來。我們也說過了江、河、泉、井,所有的水統匯到大海,與海同一味,海沒有比較高、也沒有比較消退,不增不減,總是這樣統攝起來。
法非常的奧妙,統攝在人間的一切。不論是山、河、溪水,不論是天空、地居,都有它的真諦、道理存在。涵蓋這麼深奧、開闊、微細的經典,我們非要有信願入總持門不可。「信願入總持門,誓願行一切善」,還要「弘揚法華知見」,就「能現無邊功德」。所以,要多用功《法華經》,想要知道的事情,都能很細膩入心。「運智作用差別」,我們才能應機逗教,「秉慈平等得自在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