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如來光明 遍照十方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3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49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如來光明,廣大奇妙,
遍照十方,諸天光曜。
一切眾生,見此光明,
信解清淨,離諸疑悔。

佛陀來人間,在人間見苦、修行、體會所有道理,也在人間覺悟。他的智慧照徹一切天地、宇宙,所以「如來光明」,光明就是智慧,智慧接觸、見一物,就知宇宙萬物的生態、道理,這就是如來的光明,也是如來的智慧,「廣大奇妙」。

我們要很有信心接受佛陀的教法。佛來人間說《法華經》,就是要讓我們很清楚了解,經文當中,不論山河大地、天文地理,無事不點到,如來這種「遍照十方,諸天光曜」。

「一切眾生,見此光明」,要好好了解。我們修行就要懂得把握因緣。佛法難遇,我們能夠得到佛法指引方向,就要好好把握方向。我們打開心門,就能看到一片光明。

清楚了解法,我們內心要啟發出「信」,相信。我們若只用知識無法清淨,一定要用智慧,「轉識成智」。之所以不斷反覆要向大家說「信解清淨」,這個清淨就是知識的智慧。光是了解、認識知識,還是浮華的,不夠深入。

就像我們求法,心要清淨,清淨心從信心來,我們要有信心。有信心才會想要去了解。多了解一句,拳拳服膺在我內心,這才是真正的信解,心沒有其他複雜的事情,就是一心。我就專心在《法華經》的一字一句,一四句偈,五字一句,四句編一偈,一一了解。

「一切眾生,見此光明」。這個光明是佛陀的智慧,他說《法華經》就是從他的智慧中講出來的,是應眾生根機,為人間所需要。所以「見此光明」,我們就要信解。信解就要離開很多疑悔,你既然要信了,有信無疑,叫做「離諸疑悔」。讀這部經沒有後悔,同樣道理,我們一念間想好,做過了,再也沒有後悔。

《法華經》經談天說地,說我們人間的地理,有種種諸山,河、海、溪水等等,這就是人間世界。大地上有很多的山,世界上最高峰是喜馬拉雅山,經文叫做須彌山,須彌山是群山之王。《法華經》在所有經典中是至高無上。過去的經典也是佛陀說的,現在來到《法華經》,佛陀已經向大家明說《法華經》是諸經之王,至高無上,涵蓋層面很廣。

眾星之中,月天子為第一,是「星宿中之王」。看看晚上,月亮出來了,尤其到了農曆十五日,月正圓。夜空星光燦爛,月若出來,還是月光為第一。所以月在群星中最為明亮。

「此法華經亦復如是」,就像月天子一樣,它能照徹晚上的光。譬如前面佛陀所施的是權教,是方便教。它雖然是方便教,就像星星一樣,也是亮麗在天空。但這是方便的教法,叫做權教,權教不及實教,只是方便法。

《法華經》是一實教,《法華經》是一實相的教理。過去所談的,就是適合眾生的根機,用小教逗小根機;中、大法,就隨眾生機而逗教。來到「法華」,已是圓滿的大教法。

一乘實相隱於藏識之中。我們都隱在藏識中無法了解,現在這部經開宗明義顯出來了,讓我們了解。所以,佛陀來人間是開示我們眾生要入佛的知見,眾生不明不解,佛再用種種方法為我們照明,有如月光、星光顯現。

「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;此經亦復如是,能破一切不善之闇」。日正當空,影子都不會被遮到,任何境界都照得到。撥開我們心靈的障礙,這部經是圓明的實相,將這個黑暗除掉,成為光明。

就像日、月一樣,晚上月光來照,白天日光來照。日、月輪替,就「破諸幽暗」。日常生活很複雜,要如何將它簡單化?將我們內心的無明掃除掉?讓心很純真、純淨。日常生活中有不解的無明,要如何將它改除?要用我們真誠的信心清除內心那分疑惑、垢穢。

菩薩叫做「覺有情」。我們人人都是「有情」,但是一念迷了,就陷入幽暗。我們要加上「覺」有情,應該是覺悟的時候了。《法華經》就如一盞明燈來為我們引路,就像夜晚的星光、白天的陽光,這樣照引著我們。因緣稍縱即逝,我們要把握因緣,好好用心於分秒,法句句入心,用心信解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