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法華一乘 諸經之王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48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法師品:法華經藏,深固幽遠,無人能到。
都攝六根,
淨念相繼;
潛通佛智,
暗合道妙。

此經是很遙遠、很深,能夠到達者實在很少,幾乎是無人能到。《法華經》這樣提醒我們,如果只是用平常心來聽經,這是敷衍的態度。我們要知道,法是攸關慧命,若沒有用心入法,慧命就無法成長。「要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;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」。

六根、六塵、六識;「識」,我們用耳朵聽,要將所有雜念摒除掉。專心一意,以這個「識」好好來接受,聲從耳入,但是法要意會;法是從我們的意識來體會。大家要用心淨念,不可有煩惱無明。聲音聽到了,若對法的意涵不用心,這樣就沒有受用。要好好用心、受用,要不然,一念錯過,萬劫難逢!

「淨念相繼」,我們要很細微地接受,將法入心來「潛通佛智」。法,我們要常常將它潤濕,譬如被太陽曬得滾燙的石頭,對它潑下一桶水,這顆石頭看起來似乎濕了;其實只濕在表面,裡面並沒有濕潤到。

所以,水不是潤濕一下就過去,有潮沒有濕(臺語,有澹無濕),必得讓它浸泡在水中潤濕過了。我們的心也是一樣,心地欠缺法水,就像一片乾旱的土地,若沒有適當的水來潤濕,即使種子播撒下去,也無法萌芽、露苗。

大家要自我認識,我們也是一粒種子,不可自我輕視。我們要好好拾種子、撒種子;每一個字,都是法的種子,只要你一句、一偈放在心底。當然最好是全部很熟悉了,隨時用一句、一偈,發揮出來就能隨機逗教。

《法華經》是三根普被,不論上、中、下根器,當中的法,都值得我們用心接受、利用,這叫做受用。我們接受了,能夠利用到,這才是真正的法入心,就能「潛通佛智」。「暗合道妙」,冥冥中,法一直一直浸潤我們的心,就這樣無聲無息的在內心,佛法就會不斷地成長起來,自然我們對機逗教,會應用得法喜充滿;受的人歡喜,自己用出去也是法喜充滿,皆大歡喜。這就是佛法真正入心。

「暗合道妙」,無形中,這個道與我們的心接合起來了。這條路不斷鋪得平了,道也開通了,這個道微妙通達了!佛的境界,你沒有經過菩薩道,與佛的境界還是很遙遠,所以我們要用心行菩薩道。

前面經文,以海之深廣譬喻《法華經》;大地有從山頂一直流下來的川流,還有江、河、溪水等等,海為第一。這川流江河的水不及海水;各種水流入大海,海不增不減,同樣能夠收納。所以海為第一,《法華經》就像海一樣,是「於諸如來所說經中,最為深大」。

前面經文是以《法華經》譬喻水,現在是譬喻山。地球有很多的山,以須彌山最高。據說須彌山就是現代的喜馬拉雅山(佛經上常講雪山),就是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。

佛陀所說的法,大部分集中在《法華經》因為《法華經》應大、中、小根機。不論哪一座山有多高,那個地方的生態,同樣有法在那裡,法在《法華經》,細微得讓你看不到;大呢?大如須彌山。所以,《法華經》中所有的教法,「諸教勢同群峰,一乘須彌齊峙」。

於《法華經》,期待大家要用心,用很細膩的心,好好仔細將法聽入心來;好好運用我們的第六意識,第七識、八識,讓它一層一層過濾過去,那個最精髓的法入我們的第九菴摩羅識,也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,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用功的地方。一切的一切就是分分秒秒以法為髓,入我們的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