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海喻法華 最為深大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47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大乘妙法蓮華經,
乃是佛一代時教,
開示悟入佛知見,
顯心佛平等大慧。

一念心,只是一個觀念,莫忘初衷。我們有因緣會遇在一起,應該珍惜大家現在主堂每天禮拜持誦《妙法蓮華經》。聽聞《妙法蓮華經》,到底我們有感覺、有用了沒?沒有感覺很可惜,沒有使用不會進步。

在法華道場修行就要含納百川,心量要開闊,能夠容納一切人、事、物。常常這樣說,也期待人人都這樣做,才是真正的跨步入門來,要不然永遠都是在門外徘徊的貧窮子。

期待大家面向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,要起尊重心。昨天經文也說,受持《法華經》一四句偈,就知道整部的《法華經》是人生的方向,也就是學佛的道路。

「乃是佛一代時教」,佛陀一代時教,來人間教菩薩法。就是要告訴大家,心念清楚、方向要對準;難得人身、難聞佛法,要好好利用這個身體,承佛的教法。將佛法用在人間,為人間鋪一條路,為佛法開一條道,通往接引人間,行菩薩道的路,這是我們的使命。

「開示悟入佛知見」,佛陀一代時教,就是開、示、悟、入四個字。開示,就要悟入佛的知見,佛知、佛見,我們要接受來解、來悟。

我們做人要覺悟;方向對準,再也不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途。就是要菩薩道來來回回,清楚救度眾生,最後的願就是成佛,永遠弘願在人間救度眾生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既入大乘妙法蓮華這條路來了,就要很珍惜。

佛陀一代時教,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我們要「顯心佛平等大慧」,彼此要互相尊重。常不輕菩薩不敢輕視任何一個眾生,因為人人皆可成佛,何況我們?人人都要用心啊!

前面經文,「是人所得功德,不如受持此法華經,乃至一四句偈,其福最多」。《法華經》一四句偈若守得住,這樣也有福。當然我們所期待的,不僅僅一四句偈,期待是全部經典的每一句偈都能受持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
佛陀向宿王華菩薩這樣說,譬喻一切川流江河,所有的水,就屬大海最為深廣。「川、流、江、河四水,喻前四教」,這「四水」就是譬喻「四教」(編按: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)。譬喻佛陀要講《法華經》前面的四種教法。

「海喻法華」。大海,能納江河溪水。溪水與河水,若是會合入長江,長江也會潰堤,造成災難。但是這些山河、溪水流入大海,大海都能容納。

《法華經》是開大門,就像大海。所以,大乘法是容納一切法、一切的真諦道理。「大法圓收」,《法華經》是一個大法的圓教,所有藏、通、別的法,就是要匯入大圓的教法。《法華經》是最圓滿的圓教,「最為深大」。

流水能夠暢通渠道,幫助萬物欣欣向榮,譬喻唯有始教的大乘法。除了六度以外,還有慈、悲、喜、捨,結合起來叫做「十度」。行六度菩薩道,是很開闊的道路,我們發心走過去了沒?還沒有。僅僅明白而已,還未真實走去,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,知道了,有達到了嗎?還沒有。這叫做初門,「行十度之初門」。

我們真正要走的就是要深入,才能「自他俱利」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。真正你要有行,才有體會。就像你沒有親身進去勘災,看不到、不知道人間的疾苦,更無法了解人生無常,要如何體會國土危脆呢?

海水很廣大、很深,它能「納百川而同味」,不論是什麼水,來到海裡,與海水同樣是鹹鹹的味道,大海不增也不減。譬喻法華很深,能夠攝受四教而同圓,所以「妙理廣大,會三乘而歸一,故云最為深大也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