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校量功德 持經勝妙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46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三理四相:
生理生老病死,
心理生住異滅,
物理成住壞空。

「三理四相」是恆住;「生理生老病死,心理生住異滅,物理成住壞空。」叫「三理四相」。人生在人間,就是這副身體,「人之大患,在於有身」,生時由不得自己。到底何時長大?生理在變化,自己都不覺知。到了成家立業,他同樣繁衍下一代,複製同樣的過程,到自己本身也老了、病了。

病的苦,誰會知道?誰能幫忙分擔呢?又有誰能有同理心,懂得愛憐、疼惜呢?到頭來,病,還是自己在病;死,還是自己一個人走,這叫做人生。人生一輩子為情所纏,為人與人間的煩惱、無明、憂悲苦惱所苦,這叫做人生。

心理,就是「生住異滅」,我們的心念連連續續在腦海中一閃即逝。而源頭是在心理;我想到就很快將那個道理與這個形相在內心會合起來。

心理的生態有生、住、異、滅。我們的念頭也不斷在生滅,這種生生不息的境界,驅使我們身體去行動。所以身體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心理有生、住、異、滅。現在是這樣想,但再一下子,我的念頭又轉變了。

「物理」,有「成住壞空」。隨著時間不斷過去,不斷地變遷。一顆種子變成一棵樹,什麼時候?不知道。哭著來的嬰兒,現在老了,什麼時候長大?什麼時候正年輕?什麼時候進入中年、老年?身體究竟什麼時候在變異也不知道,不過外貌已經明顯不同了。物理也一樣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大地也是一樣。

所以,物理──成、住、壞、空,人則有生、老、病、死是苦;心,則是生、住、異、滅的苦。而物呢?從成、住、壞到空。東西從無到有,在我身旁什麼時候舊了、壞了、沒有了?這都是人間的形相。所以我們要用心在人間,事有事的道理,物有物的道理,事、物的道理都要通徹了解,人生就是如此。

佛法道理具足,在《法華經》,佛就是這樣慢慢引導我們,對人間的世相要如何看得開、捨得下?一段一段經文編輯得很美。佛陀時代還沒有文字,是用口說,人要用心、腦來記;還要用心去體會了解。所以一法生萬法,一理通萬理徹。

道理歸元本無相,這些道理歸到源頭來根本就無相,心想的、口說的,你要去哪裡拿出它的相來呢?我們要用心,心也是無相,但是要去體會。就是心理,還是理會理,我們的真如會真如,所以,大家要用真心相會道理。

前面的經文,佛陀說出藥王菩薩過去過去的道理,過去過去如何看大地的東西。這一切一切的東西都是身外物,再多麼珍貴的寶物都是身外物,你再如何愛,如何爭取而擁有,對覺悟的人來說,什麼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就是法。因為那些都不重要了,所以捨棄一切來取法、求法最重要。為了求法,能夠付出一切。

我們一輩子的心力,有做到我們該做的事情嗎?佛陀所教育的菩薩道,這一大事因緣我們有無會合?會合到這個因緣,我們有果報嗎?有拿著這個「果」用在人間,再讓它成因、會緣,將來才能再得「果」,這叫做「一」生無量。

什麼寶是人間的價值,沒有一個定論。那麼多寶物,再有價值的寶物,一是一,永遠是一。我們用功,得一善拳拳服膺。一善,永遠放在心中,用起來就無窮盡;這一善,「一」生無量,就是功德了。

我們要把握時間付出一切,這就是布施,所獲得的功德,就是我們所看到的、有感覺的,叫做有為福,是人能夠做出來的福;造福人群,為人群去付出,有所作為的福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