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43集
繪圖/黃逸樵
自性功德,重重無盡,
無盡功德,迴向藏識。
於諸佛地,起萬行因,
依因趣果,隨順取道。
「自性功德,重重無盡,無盡功德,迴向藏識」,要用心了解自性。我們修行,目的就是要回歸本性。佛陀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佛性,所以教導我們修行要行菩薩道,這麼簡單的循環。
佛陀教育我們行菩薩道;行菩薩道,就是入人群,多了解世間事。不只了解世間事,也要看盡人間苦相。因為佛陀見人間苦,發現原來苦就是最根本的道理。
學佛,入人群看人間的疾苦,確實是苦啊!因為幾十年前,該走的路我都走過了,不論上山下鄉,最貧窮的地方我也鑽進去過了。茅草屋破落傾斜一邊,無法抬頭挺胸進去,還是一樣彎下腰、低著頭鑽進去看。在牆角邊,一口鍋子放在疊起來的磚塊上,下面燒著曬乾的番薯藤,鍋裡煮的是番薯根。
這樣的環境我也看過了,所以我能了解人間疾苦,很苦啊!何況生病的人更苦。這些病痛、苦難的眾生,以佛法來說,就是如是因、緣、果、報。
回過頭,看到跟在我後面的一群人,她們就是要去救人的慈濟菩薩。菩薩負起責任來陪伴眾生,這種發自內心的,叫做「自性功德」,不是被動,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。
我們凡夫要修成佛,一定要力行菩薩道,一點一滴地積功累德,所以菩薩在人間。諸佛要能成佛,過去的無量生世都要行菩薩道。除了救濟眾生,還要在道場歷練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。
修行者沒有恭敬、尊重,就不叫做供養。欠缺禮節就沒有功德了,所以還是要從內心的恭敬做起。將內心深處的本性啟發出來,叫做「自性功德」。「自性功德」是「重重無盡」。法是很深,就要不斷不斷地、一層一層一直深入下去。所以說,愛是無底洞,很深,很廣,是生生世世,「重重無盡」。我們要培養這念愛心,是層層無窮盡啊!這就是菩薩心。
無盡的功德,要往哪裡去?「回向藏識」,要不斷入我們內心深處。從六識,根、塵、心意去付出,一直到第七識,去了之後,回來了,那個感受深埋在我們的意識。一層一層藏入我們的心識來,種子,叫做「因」。因核,種子的核心,已經進入我們的藏識了。
「於諸佛地」,我們成佛要行菩薩道,這念心地已經種下佛因,覺性已經明朗、啟動一分了。「起萬行因」,只要我們的覺性一啟動,這分的愛,理所當然就是一生無量了,此即「起萬行因」。
「依因趣果」,因為有因,才能有結果,好因自然向好果去。所以「依因趣果」,善因,就是結善緣,結好果。「隨順取道」,我們自己開這條路,已經有路,就要鋪平;鋪平了,路就是這樣走,慢慢開闊我們的菩薩道了。
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豈異人乎?今藥王菩薩是也,很長久的時間,生生世世、世世生生,為法願意不顧身命,用最至誠、最懇切的心意,恭敬的意念。用指頭當香,燃指來供佛塔,這表示至誠虔敬。
用最虔誠供養的心,這樣燃指,沒有身體的掛礙,勇敢去燃指,就能償還宿債;過去的冤親債主,因為我們的虔誠,就完全將它消掉了。過去的怨、過去的恨,這輩子很虔誠燃指、燒臂供佛,過去的全都還了。從現在開始,這輩子還要再修。
除了向佛恭敬、修學佛法,對人也要恭敬,要照規矩、要有禮節;孝養父母、兄友弟恭。修行者,一定要恭敬師長,該有的禮節就如律儀。如律就像是在守戒,也如行儀、如禮節。若如此,我們煩惱無明的業,就會消除。但願消業障,慎勿造新殃。
希望大家用心佛法,但不是鼓勵去燒指頭,這只是一個譬喻,「盡形壽,獻身命」。這種敬恭、虔誠的心,讓我們了解,愛心與疼心,真正的動作還是不同。總而言之,要表達我們的愛與恭敬的心意,就要從我們的身體力行中表達出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