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42集
繪圖/黃逸樵
能授與所受,
性本具空寂,
修因必得果,
大道向真如。
同修獲得記,
見授記隨喜,
信己亦將得,
自勉待果記。
「能授與所受」,「能」與「所」,能授記與所受記。佛陀說法,弟子受教,身體力行;修行過程中,精進不懈怠,起歡喜心,願意入人群付出。
佛法、世間法我們都要清楚,要用種種的法來了解「能」,我能夠這樣。只有一字,我們就要聯想得很多。「授」,就是給予,叫做教授。
有人教授指導,我們看書、聽聲,明白了,換我們用心來接受;他授了,我們接受。所以,「能授與所受」。我要教人,接受者是何人?有「能」、「所」。佛將要涅槃之前,有一段時間要來找尋受教的人,叫做授法;受法、受記,證明你法有入心。
法入心是一回事,有德行,就能統理大眾嗎?能夠讓你統理的人是與你有緣,你過去生有結那麼多好緣?那麼多人願意接受你的法嗎?這最重要。
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,古雷音王佛(編按:另一說為弗沙佛。見註一)要選一位來接法,兩位當中,他選的是釋迦菩薩。釋迦菩薩比彌勒菩薩先成佛。因為釋迦菩薩與眾生結緣圓滿了,彌勒菩薩智慧具足,但是欠缺眾生緣。只是欠缺一個眾生緣,就無法受記了。所以「能授與所受」,這很重要。
「性本具空寂」。其實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在,我這輩子有佛性,一旦往生了,我的佛性又在哪裡呢?佛性看不到、摸不到,這就是性本空寂。
我們有第八識、九識。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第七識思考,六根開始造作。業力就歸到第八識,也叫做業識。
我們帶著這個業,隨著因緣果報,由不得自己。「修因必得果」,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報。「大道向真如」,我們所修的大道,要走向真如。真如才是我們的方向,要回歸真如本性,一定要認真撥開煩惱纏。「同修獲得記」,大家一起來修行,一起蒙佛為我們作證。
我們有緣才能在這裡聽《法華經》。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我們從《法華經》互相接引,往成佛之路走。「見授記隨喜」,看人家被誇獎,我們就歡喜,不要因為誇獎別人,我們就不歡喜。佛陀肯定人,所以人人歡喜;看人被大家誇獎,我們也要見善隨喜。
佛世時候,聽到這些大弟子得佛授記了,大家都隨喜。所以,「信己亦將得」,他能夠受記,我也能得佛授記。因為對方有真如本性,佛陀說我也有啊!所以早晚我也能得到授記。
「自勉待果記」,我們自己要好好地自我勉勵:我將來也能夠受記,也能成佛。但是這時候要認真修,要有信心。
佛告訴宿王華菩薩: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就是藥王菩薩。藥王菩薩捨身,不僅是在日月淨明德佛世而已。他連續兩世焚身供佛,不僅僅這樣而已,是生生世世捨身。
菩薩修行是生生世世,就是要這樣篤定:發願生生世世修行。其實我們的過去生也有修行的因緣,所以這輩子又來修行。期待來世的修行能夠更早一點,更清淨一點,更精進修行。希望生生世世修行的心都堅如磐石,精而無雜、進而無退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