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 起慈愍心 度貧窮海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39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貧窮之苦難甚深廣,
施為堅牢船譬為海,
慈愍心能度貧窮海,
付出不求報自獲福。

聽法入心,還要細思惟。「貧窮之苦難甚深廣」,有一種貧是欠缺身外物,世間肉眼看得見的生活上的貧窮苦難。不只是臺灣,天下又有多少苦難人?年紀大了,疾病纏身,加上歲月不饒人,這種苦難的人生只能用深廣來形容。天地之大,豈有容納他之處呢?這樣無依無靠的人,也是無數無量啊!

人間道不盡的悲情,這時候就需要愛心布施。「施為堅牢船譬為海」,愛心就像一艘很堅固的船。這艘船航行在漫漫大水中,及時伸出援手,船上載著充分的資糧,到任何地方見聞苦難,就及時伸手送達物資;聞聲救苦,就是現在人間菩薩,開始要動員發揮愛的力量。

苦海茫茫,需要的是堅牢舟船。而駕駛這堅牢舟船的,需要道心堅固的人間菩薩。道心就像一艘船,隨時準備入苦難的彼岸度危厄。

堅牢的舟船,要靠大家愛的力量,才能向前前進。「慈愍心能度貧窮海」,要有慈愍心才能安度貧窮海。受苦難的人,就像沉溺在無助的海中,一無所有。我們要有人傷我痛、人苦我悲的心,這叫做「同體大悲」,也叫做「慈愍心」,慈愍心就是人間的希望。所以,菩薩就是要培養這分悲愍心,讓眾生有希望、有依靠,這才是人間的方向,也是人生的希望。

「悲愍心能度貧窮海,付出不求報自獲福」。我們付出,不曾想要得到什麼回報。「自獲福」,救人的人心自歡喜,就像自己得福一樣。這就是慈愍心。

「慈愍心能度貧窮海」,貧窮困難的人看到菩薩來伸援,他有所依靠了。倘若我們能夠讓人依靠,眾生得福就是菩薩的歡喜地。這就是菩薩的力量。

所以,供養就是要入人群。上求佛道,接佛的教法;下化眾生,就是要救度眾生。佛陀教育我們要再入人群度化眾生,回向回來,就是最大的供養。

日月淨明德佛已經入涅槃了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把舍利收好,還是燃臂供養。但是很多人都要依靠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來傳法,教育他們。現在看他燃燒雙手供佛,大家都很擔憂,要如何再度眾呢?

因為眾生還有身形的執著、還有愛見,若是法者身不俱全,眾生豈能信服呢?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看到大家有這樣的執著,是因為眾生還未真實體解,仍執著在形象,所以喜見菩薩就安慰大家,「以事相顯示真空中之妙有」。人人都執著,所以佛菩薩為我們說法,就要為我們分析一切物資分散解體之後,本無一物,就是空。

但是空中有妙有,所以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在大家面前,要獻出空中妙有的道理,他立誓願:「我捨兩臂,必當得佛金色之身,若實不虛,令我兩臂還復如故」。
菩薩立的信願,要讓大家看他生生世世苦行力量的結果,所以說「生死苦行」。生生世世都是同樣的苦行,他的心所抱持的就是慈悲喜捨。慈悲對眾生,向法喜捨,這是供法,願捨一切,喜捨供養。

所以,苦行也是自己歡喜的。精進,愈精進,愈做愈歡喜;愈付出,愈捨愈輕安。輕安自在,法喜充滿,是修行人的付出。

所以,兩隻手又回復健全了。這個境界大家看到,一切都是唯心造。這就是喜見菩薩,他覺得是很自然、很簡單的事情。法愈簡單是愈深,真諦道理沒有離開人為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