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38集
繪圖/黃逸樵
行其所知之道,道行進德,
修習一乘菩提,大道直故,
皆斷根本煩惱、無明思惑,
體解大道入經藏,度眾生。
用心,就是我們的方向;用心,是我們天天所得的妙用!人人要用心體會。人生苦難偏多,就是有很多很多無奈。我們有幸接觸佛法,知道苦的源頭來自無明、惑。這種無明集來一切苦不堪,人人都一樣,這是人的共行、共果;我們銜因,就是得果。
過去生,我們就是有這樣的因來人間,人間有苦,有失、有得,再有福的人,也都離不開老、病、死。如何來生?我們不知道;開始感覺老了,很苦啊!如再加上病痛或是記憶消失了,就是苦上加苦了。
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,「行其所知之道」,現在知道人生方向,這是一生中最黃金的時段,要好好把握時間成就事業、道業。我們已經了解「道」法,「道行進德」,就要依教奉行。
「道」字下面再加一「寸」字就是「導」。導向,光陰寸寸過,我們要把握時光,精進在這條路上,分寸不可偏差,任何腳步都要踏對向前走。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,「道行進德」。
「修習一乘菩提,大道直故」,這條路實在很直、很好走。大菩提道直,只要你用單純,淨潔的心,對準方向,專心向道,步步精進,這樣就對了。
「皆斷根本煩惱、無明思惑」。貪、瞋、癡,求名、求利那些根本煩惱,會迷失我們的方向,所以我們要守道,《四十二章經》說,「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」,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
我們需要的是,守志奉道。守志,這個志向已定就要守住。「其道甚大」,這條小小的路,變成大大的菩薩道。大家用心聽進去,意若聽懂,就是通達了。所以,「體解大道入經藏,度眾生」,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。
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圓滿日月淨明德佛的後事之後,造塔供養。塔造好了,他又在塔前虔誠的供養。那個供養的心意猶未盡,一直覺得還要再供養,要不斷不斷地再盡一分力量。
他覺得還要再供養,進而燃臂。後來這些弟子,就是要依靠這位菩薩來教導。看到這位菩薩,要帶他們入道的人,已經兩隻手再點火供養了,都很擔憂。為什麼會擔憂呢?
這些弟子開始初發心,看到要領導他的人,因為供養而沒有兩隻手了。未來的這些人,是不是會輕視呢?未來要受度的人會受到影響嗎?所擔憂的是未來。這種還有愛見,愛見就是無明,無明的眾生分別著。
現在看到他燃燒兩臂,已經知道的人雖然感動,但還是會擔憂未來的人豈有辦法接受菩薩所引導呢?這就是還未去除我相,心就會有憂惱。這就是還有執人我相在。
這段經文,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去掉人我相,最重要的,求的是法,不是求人的相。法要入心,增長我們的是智慧,而不是增長兩隻手。學佛總是不離開世間法,世間的過去我們都不可將它忘記。
佛陀過去的時代如何教育;佛陀也都說過去。我們現在還在說的,都還是佛陀時代的過去。佛陀在說的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過去,就是現在釋迦佛面前的藥王菩薩。所以,佛陀要解釋藥王菩薩,就要解釋藥王菩薩的過去生。藥王菩薩過去生那麼長,他就要說那麼長的話。這就是過去永遠無窮盡,過去很多事情就是很感動人,值得我們莫忘那一年、莫忘過去的那一群人。
總而言之,我們要時時記憶猶新,說過去就如現在。我們要把握每一個過去,就是每一個現在,因為我們的現在,就是未來的過去。我們要好好把握未來的過去就是現在,做得好,就是未來的過去可以津津樂道。所以人人要重視時間、重視教法,法要入心啊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