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致誠燃臂 修福供養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37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善巧方便說,是法隨法行,
威儀德具足,大勇猛精進。
由因感果生歡喜,
而證真如同等性,
名歡喜地斷障證真。

法如是說,聞要如是行。人生難遇佛法,聞了佛法,真的要能體會了解,實在也不容易啊!

經、法是不簡單,所以佛陀才會用「善巧方便說」。佛陀的慈悲,了解眾生根鈍,只好善巧方便分種種法,苦口婆心說。我們若能夠體會,則能一理通萬理徹。無法體會,就無法感觸了解法的奧妙。

聽法,最重要法要入心,懂得用且用得準,法用在身上,「是法隨法行」,這樣才是真正的法,真的印證到法。如有隨這個法的方向走,就是威儀德具足了。

如法、如規、如行、如儀,這「威儀德具足」,受教養的人,舉止動作,一念心都沒有離開身行、威儀,表示法在心;內心與外行會合起來,叫做德。所以,學佛穩重、威儀就在我們所學的學德之中。我們若是行在軌道上,自然行動就如律如儀,這「大勇猛精進」,就是我們每天要學的。

《法華經》告訴我們,不論是開口動舌、語默動靜,不離開法。叫做「由因感果生歡喜」,因就是內心,果是外行,現形出來,讓人看了歡喜。威儀不是自己說,是讓人覺得很有威儀,由此可見他內在的修為。別人看了歡喜,就是內因,現出外面的果相。

內修外行,既然那麼自在,就知道法證入心了,內心也就認知真如本性,人人具有,眾生同等。在人群中,對人人要尊重如未來佛,所以說「而證真如同等性」。

我們要好好用心,相信別人,難道就不相信自己嗎?因為內因感果,自己真的要證真如,有入心,就是真如同等性,也就是與佛同等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「名歡喜地斷障證真」,付出了,歡喜、滿足;內心平靜,不論做什麼事情,心無欠缺,就是對自己沒有覺得遺憾的地方。

前面的經文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已經為日月淨明德佛的後事辦好了,向大家宣告,要再表示尊重,就在這個塔前,要再盡一分的供養。

八萬四千,表示無量法。八正道、四聖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等等,不斷入群說法、不斷教育。這種八萬四千功德也是身所造作,所以以身體供養,表示虔誠的禮節。「禮者,理也」,將所做一切禮拜、恭敬,叫做「表八萬四千法」。

「菩薩致誠然臂」。從內心要表達出來那分虔誠,僅僅用以做一切的事情禮拜,覺得還不夠。上輩子是灌香油燃身,現在佛陀入滅了,他還要表達內心那分最恭敬的供養。就是然臂供養。

「臂」,就是「云百福者」。我們雙手造很多福,就是這個臂,是百福;造作很多福,做很多好事,叫做百福。這個手,受得讚歎,所以感得莊嚴,叫做「莊嚴臂」,「是以然臂以供」。

「七萬即表七善功德」,大概歸納起來是七種善,「七善法」的功德。
第一,「時節善」,時節就是時間,時間會成就一切的好事。分分秒秒沒有離開善,這叫做「初中後善」。起這念心的時候是善,在進行中善不間斷, 中、後,做到人生的最後,還是善,叫做「初中後善」,也叫做「時節善」。

第二,「義善法華」,義善就是內含的道理,這個善沒有離開法華。「大教義善」,《法華經》具備所有一切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法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,也教我們行菩薩成佛的道理,法華的大教當中含藏善的意義。

第三,「語善法華巧說義善」,《法華經》之中,用種種巧說言辭,或者是譬喻。《法華經》有七譬喻,這是佛陀用善巧方便的法來教育我們。

第四,「獨一善純,無染雜善」,心若淨化,法法皆清淨。一心一志在一善法中,要回歸善純,沒有染著、沒有雜念的善,利益眾生。

第五,「圓滿善明,世出世善」,一切的道理是那麼的圓融、究竟、明朗的善。處世、出世的方法都很清楚、很圓滿,叫做「圓滿善明,世出世善」。

第六,「調柔善」就是「清淨潔白善」,非常的清淨,很調柔、不剛。不要與人計較,保持心的柔善清淨、潔白那分的善念。

第七,就是「無緣慈善心,不攀緣」,無緣慈悲,付出無所求,叫做不攀緣。

學佛要很用心,不論是世、出世法都要清楚,日月淨明德佛已經圓寂了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還是至誠供養。這個七善法表示,菩薩在人間,還是要修行世、出世法很圓滿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