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36集
繪圖/黃逸樵
謂菩薩不忍眾生,
心墮邪見成障礙,
故發起大願慈心,
而修捨行無所吝。
菩薩是我們學佛的目標,佛陀教育我們,希望人人能夠入人群緣苦眾生,就是行菩薩道。這條路,走起來很辛苦啊!但是要不怕苦,因為眾生苦啊!
「謂菩薩不忍眾生」,因為不忍眾生苦,菩薩才要忍得起苦;因為娑婆世界叫做堪忍世界。修行,就是為了脫離一項苦啊!
佛陀在人間說法,就是談苦。讓大家了解人間的苦,起於人群中的起心動念:你是、我非,我是、你非,彼此之間是非相對,自然造很多煩惱、無明,造業、受苦一直糾纏下去,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。懊惱、憂愁、悲苦的輪迴,相纏不休,叫做苦啊!
而這些苦,需要有人幫助他。當他受苦的時候,要如何解開他的苦難呢?有急難的苦,菩薩要及時出現去幫助、去救苦。而若是眾生沒有方向,或者方向偏差,就需要精神的指導;指導方向,需要教育。這就是菩薩要來人間指導、教育眾生。
人生啊,苦由人造,要如何能夠避苦,得到安樂的人生?這就要靠佛法。菩薩入人群教育、指導方向要不畏辛苦、要堪忍。對眾生,要將心比心,「同體大悲」,不忍眾生受苦難;在眾生迷茫、無明、煩惱,又再造作業力當中,菩薩要及時拔除解開他內心的結,讓他能夠無畏,不必驚惶、擔憂。
菩薩不忍心眾生心靈打結,就要投入了。法本來是看不到,但是走入人間,用人間法以人事來會理。我們用什麼方法都能夠度人,一句話也能夠引導人人正確的方向。
有的人想要找一個宗教為他的方向,所以去修行;但是差毫釐而失千里,偏邪掉了,「心墮邪見成障礙」。有的人,心就墮落邪見。佛法不是叫人迷失,佛法是要指引人人脫離迷信,指導人清楚方向。我們要用正法,鋪平的路讓他走沒有障礙,安全沒有危險。
最安全的道路就是行菩薩道,苦難的眾生,就是我們的道場。「故發起大願慈心」,我們要發起大願慈心;不忍眾生受傷、受害、受苦難被殺害。「而修捨行無所吝」,我們要趕快修捨行,無所慳吝。我們要捨去這種的欲,就要身體力行。
捨,是要捨很多,捨貪欲,包括口欲。捨去一切為護生、捨去一切為人群。大、小項捨,就是培養完整的慈悲。這個捨,粗的看得到形象,對人類的愛;微細到培養我們的愛心,無微不至的愛就是護生。我們要知道,捨心要捨得很微細。
就像在這一品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兩輩子在日月淨明德佛座下修行,他就是捨,除了受法,入人群度眾生,在佛的面前,他不斷地供養,從身外物到燃身供養。所以,兩輩子受日月淨明德佛所付託要將佛法延續相傳下去。
佛滅度之後,他為佛做一切後事,將舍利都收集起來之後,造八萬四千塔供養。然後,勸大家要收心了,勸大家這麼說,你與我,大眾不要散亂掉了,我們要保持這樣清淨的團體。佛法在人間,大家要保持著與佛在世一樣,每一個人心要靜下來。佛陀的後事辦好了,心很懊惱、悲傷,應該也要過了。
這舍利收好了,寶剎建起來了,還要再做供養,就知道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那分供養的心。不論是在佛前或者佛後,他獻供身外物,又以身供養,表達內心的誠意。現在,哪怕是佛後了,他還要以身獻供,可見那分精進的心。所以我們學佛,要學在那分真誠精進。
我們要知道供養的意義,不是僅僅表面聽、看,隨文字這麼簡單。最真、最切的真理,是無以言說的。所以要知道菩薩修行,對佛是以最虔敬的心來獻供;對眾生,不忍眾生苦,要克服很多的困難,去教化、救度眾生,為眾生指點迷津。
上求佛道,用至誠的心來求;下化眾生,用最真實的愛去為眾生付出,這就叫做菩薩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