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令諸迷者 知其所趣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3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藥王宿昔苦行,
菩薩既知藥性,
遍治眾生疾病;
凡有利益之處,
難行者唯能捨,
我見思無明惑。

過去無央數劫以來,藥王菩薩都在修苦行,不怕辛苦入世為眾生付出,捨一切來供佛。這種外行、內修,而且智慧超然,所以他能捨棄一切,遍知佛所教法。

世間不調和,菩薩都能了解,也知道對治的方法。「菩薩既知藥性」,就能應病投藥,「遍治眾生疾病」,眾生有什麼樣的毛病,身心不調和,菩薩就對症下藥。「凡有利益之處」,凡是有利益眾生需求,菩薩就很甘願付出。「難行者唯能捨」哪怕再難行都願意捨一切。這是身外的付出。

對自己呢?「我見思無明惑」,對自己要捨棄我見、我思、無明惑。很多「我」,我的見解、我的思考,我的心重重解不開、想不通,很多無明惑在我的心中,我該捨;但是,這最難行。

我們修行有什麼困難啊?困難在我見,執著在本身的習氣。人人都有習氣。習氣表達在我們的身行、各人的生活形態。儘管在這一座道場修行,但是各人生活、待人接觸一切事物都不同。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聲色、態度。修行也有一個很固定的規則、儀軌。儘管用心要適合儀軌,但是態度、聲色就是無法很適合,這還是凡夫。凡夫有自己的習氣動作,習氣動作就是我們難捨我見。

思惟,常常在說六識、六根、六塵。根緣境生識;我眼睛看到,就在於當中的「意識」,所以眼根對塵,由意識分析。

你們的眼根接觸到面前的這個境界,我自己也接觸到面前的境界;我的境界、你們的境界,目前都一樣。境界都一樣,但是有我自己的見解;你們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見解。所以眼根對著外面的塵境,我們看到,各人的理解不同。

「見思」,在日常生活上很多的見解、思惟,有如意的、不如意的,都囤積在心腦之中。聽到、讀到,由意識去分別,就混入各人的意識境界。意識的境界,我要如何解釋?我思惟、思想,什麼叫做真?如何為善?如何才能夠圓滿?

有的人心懷善念,很寧靜地追求真善美;有的人,他思考,我要如何能夠得到我自己所擁有,得到我所追求的欲望等等。各人的習氣、各人的思考不同。所以,「我見思無明惑」,這幾個字是最障礙修行。

我們的見思若調直;調直,就是調伏無明;凡事想通、了解了,知道要遠離無明的惑念,不要再執著了,方向往正道行。若這樣,我知、我見、我思方向正確,也就能感恩、知足、善解。

前面經文說,日月淨明德佛在後夜取入滅涅槃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開始要處理後事,他雖然是菩薩,但是這種悲感、懊惱、戀慕的心還是存在,這是覺有情啊!他的心想:佛滅度了,一切眾生也失去心靈的方向,法是否還能繼續引導過來嗎?這也是他為法憂慮的地方。

火化之後的白骨就是舍利。火熄滅了,就要收取舍利,將那個寶瓶拿來製作甕或者罐子裝舍利。裝幾支呢?八萬四千罐。

每一支罐子的舍利,他就為它建一個莊嚴的塔供養。「塔」,就表示顯德。佛雖然滅度了,又起造八萬四千個塔來供養舍利,讓人人看到塔,就知道佛德猶高,還顯人間。

辦了後事之後,喜見菩薩覺得建塔的供養還不夠,佛付託之眾,他要如何照顧?他的心認為還有未做到的事情。他自己還未滿足,他覺得前面還要再進步,再向前走。

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:「要精進哦!做得很好了,但是還要精進。」同樣的道理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苦行、精進,不讓自己有所停歇。哪怕再辛苦,他都可以克制,關關難過關關過,他沒有做不到的事情,所以「喜見」。眾生所以喜見,是他那麼地勤快,做得很圓滿。

凡事我們要用心做,做得至善、至美,而且圓融。學無止境,雖然這項學得很好,但是要學的還很多。所以修行,我要再精進。心心念念、生生世世,不斷向前精進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