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適曾供養 復還親覲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30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貪瞋恚愚癡,
苦我惱之患,
需求大導師,
指正大時世。

「貪瞋恚愚癡」,這五項是我們人生最苦、最惱的。人生若能夠人人聽聞道理,了解道理,這些貪、瞋、恚、愚、癡就不會在我們的內心了。

道理清楚了,世間一切的物欲我們就沒有貪。既沒有貪,人與人之間沒有計較,就沒有瞋。沒有瞋,就沒有什麼可爭,也沒有什麼可取,還有什麼脾氣可發呢?沒有計較了,也就沒有恚,所以我們的性情自然就會改好。

佛陀警惕世間人的第一句話:苦啊!而苦在哪裡?就是前面這五個字。這五個字會集起來,那真是苦啊!「苦我惱之患」,苦我,同時也惱我。「我」,就是被貪、瞋、癡、恚這樣拘束住,所以,讓我們很苦、很煩惱。我們若沒有入佛門,沒有聞法,這個苦我、惱我的患;患就是病,病就是苦。這些心理的病就一直纏著我們,直到人生的最後。

所以,我們要「需求大導師」,來「指正大時世」,讓我們處在這個大時代中,能夠有佛法可聽,更清楚人生方向。因為有佛陀這位大導師,大覺者的智慧,所以能夠讓人人明白道理。

我們要把握因緣付出,這就是大智慧。大智慧是從道理中得,道理就是源自大覺者的指導。我們處在大時代,有這個因緣可以去幫助人的能力增加了,我們付出的機會也多了。所以大家聞法要及時,聞而學,要落實去用,這才是真正聞法的價值。

前面經文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現在這次來生,佛還在,我過去是這樣供養,我現在來,得到很多無量數的語言,我現在要再回去,再回去供佛。他向父王表示要再回去佛所,去做供養,就坐起了那個七寶之臺。坐上那個蓮臺,就這樣往虛空飄去」就到佛所去。這就是表示這位喜見菩薩,過去、現在都是同樣,去來自在,一心皈佛供養。

他坐的蓮臺浮起來差不多七尺多,就這樣飄去。到了佛所。在那個地方,下了蓮臺,現在佛前,就頭面禮足,而且雙手合掌。我們若是頂禮下去,頭著地,臉也是著地,這叫做頭面禮。

菩薩過去生,以神力燃身,在那個地方燃身,很快化生,又以神力,再來佛前。這都是表示精神意識,供養之後,還是快速不停歇。過去的精進,還是分秒不空過,在那個地方做了大供養,緊接著還是再供養。

雖然這生再來,不是前生了,但是那個心念是連貫過來,這個「我」是永恆的「我」,是本性的「我」。所以「此我」,就是「指常住無相之法身」的我,那是清淨無染的我。

菩薩過去供佛很清楚那念心,他捨報,馬上再回歸來。這是法身,很清楚的精神力量,同樣回歸來這個時代,他還很清楚。這種過去那念清淨供養,化身再來這一念,也是虔誠供養。所以菩薩變易生死,凡夫是分段生死。

我過去是這樣供佛,現在又再回來,這化生。心念不顛倒,過去堅持的正念,這次來生,還是運用正念而來生,所以叫做信根深厚,沒有異動。菩薩能夠來去自如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功夫。

我們修行,要勤精進。勤精進,不是僅僅迷在那裡讀經而已,要身體力行付出,投入人群心不亂,付出無所求。供佛,那就是盡形壽,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,這就是真修行者。所以大家學佛要用心,還要很細膩深入道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