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能修忍行 住安樂心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7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29集

繪圖/黃逸樵


修忍行即安樂,
能修不生滅法,
住希有安樂心,
安忍不退轉心,
證得慧命菩提。

現在這段經文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就是這樣修過來,他的名才能夠被稱作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。過去是這樣,現在在成佛的邊緣,藥王菩薩讓人看到很舒服,即便心有病的人,心病也會好。尤其是藥王菩薩,又另外一部經《菩薩藏經》描述他,說:「有疾病的人,看到他疾病就好了;有眼睛看不見的人,來到他的身邊,藥王菩薩一膚慰,連眼睛都會亮起來。」

表示這個人,過去生的過去生不斷、不斷修行,累積到他的德行圓滿之時,在人的心目中,一看到就是喜敬──歡喜、敬重。這也就是我們自己要修,不要在內心看到不滿意。看大家都不滿意,也是自己在辛苦。

我們也不要讓人刺到心,別人的錯是他的事情,沒有修行是他的事情,為何要拿來刺自己的心呢?為何要拿來讓自己不平衡?所以要好好用心,時時「修忍行即安樂」。

自己要修自己,「能修不生滅法」,不論對方有沒有道理,不生不滅。沒什麼善在哪裡生,也沒有什麼惡在哪裡滅,你若沒有掛礙就沒有惡。你的心常常抱著歡喜,內心永遠就是善。

學做人,要先學會修行不生滅法。若懂得這樣,日常過日子會很平安、很和樂。人與人之間,要從懂得做人開始。能「修忍行即安樂」,懂得修忍辱行,這是最安樂的人,因為他「能修不生滅法」。

「住希有安樂心」。世間人的心要住安樂是很不容易,除非你沒有貪求、沒有計較,除非你的包容心很大。而要如何包容?就是有智慧懂得善解,懂得善解的人就會知足。善解、知足、包容、感恩這四項若能常常放在我們心頭,方能「住希有安樂心」。

安樂就要安住在忍,忍而無忍才是真忍。「安忍不退轉心」,我們的心定在那個地方,不受其他環境所誘惑。安住,心就不退轉,就是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。若能安住心不退轉,「證得慧命菩提」。

付出無所求,這念心證明這個人是有智慧的,生命很有價值。菩提就是「覺」,有覺悟的人生叫做覺有情人;覺有情者,就叫做菩薩。所以「修忍行即安樂」,安樂就「證得慧命菩提」。

「修忍行即安樂」,要記住「能修不生滅法」,世間的事情起起滅滅,不必計較。住稀有心,我們就安心。這不是凡夫有辦法做得到,我們就要學得將這念心安住下來。

歡喜別人的成功,歡喜付出,對方受到幫助,我們歡喜,這叫做安樂心,稀有心。安住不退轉,就能夠「證得慧命菩提」。很簡單的一念心,這叫做佛法。

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完成供養,已經捨身再生;又再生日月淨明德佛國土中,淨德王就是他的父親;而日月淨明德佛還在世,這就是菩薩累生累世修苦行。日月淨明德如來的壽命很長,喜見菩薩的過去生結束,再來生的現在,日月淨明德佛還在世,他又要再來供養。

這位菩薩再生時,他已經通達了,就是能解一切眾生種種語言、音聲,不僅僅人的種類、語言他通達,連鳥在叫、在說話,螞蟻相碰頭說話,他都能夠了解。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都通達了。一切「圓滿具足無礙」,這就是功德之一。

不僅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,又聽聞「八百千萬億那由他」的「甄迦羅、頻婆羅、阿閦婆等偈」無數量法華經偈頌。這就表示跨過世,前世盡形壽供養,這世也要再盡形壽供養。這表示菩薩、諸佛修行的過程,就是要盡形壽、獻身命付出,付出無所求,還要繼續付出。

我們若能了解這樣的道理,其實是很簡單。請大家要用長久心,證得我們的慧命,從「忍」字開始,長時間不畏懼辛苦;像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不間斷、不停歇,再來時還要繼續付出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