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27集
繪圖/黃逸樵
精苦為法能忍,
弘傳斯道化眾,
盡其心神精力,
盡其形命體力,
慇懃精進修供,
志心願力未盡。
合和互協三加一,
四法同修勤精進;
天空網路串連,
五千人大圓緣,
覺有情運神通,
雲端妙蓮盛開。
「精苦為法能忍」要修行就是盡一切身心力量付出。佛佛道同,修行就是希望能夠成佛。而要成佛,一定不怕辛苦,而且累生累世長時間去付出,在很辛苦中去探討人生的道理,用種種方法去求知、求突破困難,身體力行去體會出來,這就是精進。
修行的過程,能落實生活,在生活中得到體驗,這就是以事會理。道理了解了,還能夠幫助、教導人。「弘傳斯道化眾」。若沒有深入法,哪有辦法弘傳?哪有辦法化眾呢?要度化人群,要先了解法的含義、道理,所以要「盡其心神精力」。既然要修行,就要專心一志。心精意通,叫做「心神」;心神精力。能夠聚集心神精力,將佛法聞入心,身體力行再體會,這樣的心神精通,才能發揮出力量。
已經通了、知道了,還要更盡心力,要再加強付出。「盡其形命體力」,修學佛法永無停歇,了解道理,更要下定決心,還要「慇懃精進修供」,佛法都透徹了解了,就要感恩、回報,所以要供養,為法忘軀。
我有因緣在慈雲寺得到《法華經》,讓我在小木屋一字一字抄、一字一字拜;每一字成一句,一句一句再回憶,不斷、不斷投入經中的意境,就會覺得:這條路,好像曾經走過的路。所以特別有親切感,好像與心相貼切,這就是「盡其形命體力」。我的身心常常都會體會到這部經典的涵義。
所以,愈來愈殷勤精進,想要如何來回報、如何供養。諸眾生都是未來佛,所以我們要供養現在佛、未來佛。供養現在佛,就是投入人群中去,受苦的眾生是未來佛。我在現在為未來佛去付出,結未來佛的緣,就是結歡喜緣。
「六和敬」,大家共住叢林,要互相來成就、歡喜成就,結一個歡喜善緣,生生相互度化、彼此尊重,「慇懃精進修供」,也是互相在修供養。用心就是立志,叫做「志心願力」;修行要有彼此成就的願力,不斷用身心誠意在付出。
我們要「合和互協」,我常常說「三加一」。這就是我們整個團體內修外行,在道場裡面「六和敬」;在外面的居士,就鼓勵「四合一」──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。這樣結合起來,「四法同修勤精進」。
「天空網路串連」,二天前,我們全球慈濟人精進日。大家用網路連線線上精進,報名連線精進五千人,三天的精進結業圓滿了,所以「五千人大圓緣,覺有情運神通」。
這五千多人報名學菩薩道,心得滿滿。所以,「覺有情運神通,雲端妙蓮盛開」,大家皆大歡喜,心花怒放、法喜充滿,這就是道場。
兩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在印度靈鷲山說法,佛說藥王菩薩的過去生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供養佛的時間很長。他捨身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後,在淨德王的家庭裡出生,在那個地方結跏趺坐而化生。
他在淨德王家開始以偈文,就像唱歌的方式向王說法。菩薩生在這個家庭,要報父母恩。而要報父母恩,要用身來修行,心已經明淨了。所以,起心動念,身體力行,這叫做修行。
「身行德範喜捨供佛」,我們用身體來力行,所做的一切就是德。所以我們的心要淨明,身要力行,才有辦法顯德,成為人品的典範,讓人看到歡喜。
總而言之,學佛要精神凝聚,身行要會合在日常生活中。人與人互動,要四和合──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。這四項若結合起來,道場圓融,修行無缺,可為人間典範,為苦難眾生去付出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