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25集
繪圖/黃逸樵
諸法從緣生,亦從因緣滅,
虛空無體相。宇宙大覺者,
返入娑婆界,談真假說中諦。
路已鋪平了,道也開大了,
門也正立了;菩提覺道直,
菩薩入人群,眾生迷待導。
「諸法」,世間萬物,物物都有它的形相,萬物一旦離開形相,就不成相了。
常常以自身為例,我走進來,步上講臺,坐下來腳踏地板,身體坐在椅子上,雙手放在桌子上,對我來說是享受。而眼前的陳設都來自山林,不知多久以前山林就被破壞了,不知覺中,我們能享受到主堂的一切設施。
「諸法從緣生」,我們若將這麼多的因緣會合起來,就知道一切因緣生,因緣滅。眼前這張桌子、椅子,不知來自哪一座山的一棵樹;但是被裁成家具後,那棵樹就「滅」了。這張桌子「生」了,滅彼生此,叫做因緣生滅。在此「生」,而彼地「滅」;這是大家要去思考的,這叫做智慧。
因為那棵樹是古樹,一定要經過了幾十年後才能成為木材。在這幾十年中,它的種子不斷落地生根,且又「一」生無量。這也是《無量義經》的精華。所以,我們要了解因緣生生不息,緣生緣滅,生滅循環,滅而不滅,這就是「虛空無體相」。
「宇宙大覺者」知道人生無定相、無定名,只是人一念心的執著,先破壞再建設。物的相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;身體的相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。總而言之,時空不斷過去,我們不覺知;但是宇宙大覺者全都知道了。他談天文、說地理、說人相,不論是生理、心理,都一一為我們分析。
因為眾生未盡,佛陀就要不斷地倒駕慈航來人間,轉眾生凡夫成為覺有情人,也就是菩薩。菩薩曉了真相,希望人人都能懂道理,就會去傳法度眾生。佛陀希望人人都能覺知、了悟,所以還要返回娑婆界來。
佛陀對眾生談「真」,也要向我們說「假」,最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「中諦」。其實,真諦就是真實的道理,假諦就是萬法會合的道理,將它分開就空了。有的人空過頭了,撥無因果,就會偏道。所以佛告訴我們「中諦」,不執空也不執有,我們要行在中道。
「路已鋪平了,道也開大了」。「鋪路」,讓大家有一條路可走。這條路已經為人間鋪平了。師父五十幾年來,一直在鋪路、開道,「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」,「門也正立了」。
「菩提覺道直,菩薩入人群」,這條路開得很直,菩薩入人群去了,都為大家鋪排好了。「眾生迷待導」,還有很多眾生尚未聽過法,不知道理,還在迷茫中,在等待有人去引導他們。所以,聞法、傳法很重要。
前面說很多的布施,種種珍貴的布施,都是身外的布施。而即便是最愛,也願意布施出去,在所不惜。這就表示修行的決心,一切要施捨。就像《藥王菩薩本事品》卷首,宿王華菩薩就向佛陀請求,簡單說一下藥王菩薩到底過去是修什麼行。佛陀就允其所求,開始說過去。
過去很久以前有一尊佛,叫做日月淨明德,就要從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故事開始說起。佛陀描述藥王菩薩的過去。他是盡一切心力供養,捨去身外的一切,連國城、妻子都在所不惜,願意布施出去。
在我們慈誠委員的家庭,有先生度太太、度孩子;有的是媳婦度公公、婆婆,連先生、孩子都度,這就是互相成就。能夠將最愛的國城、妻子都布施出來,還能了無掛礙,這是布施中最尊貴的。
供養之時,身外物供養還不夠,再燃身供養,所以得到很多尊佛的讚歎。這是世間之火在燃燒身體嗎?當然不是。這是表示,維持我們身體清淨,行清淨行,心無雜亂,藉身體來修行。
佛陀不是接受物質的供養,而是接受他心靈那分喜捨的供養,所以佛陀聽到他付出,那種難捨能捨,他歡喜、稱讚這是真法供養。你們真正去做好事,就是予師父最大的供養。不是擁有一切,而是眾生能夠無缺;哪裡有欠缺,很快就去到給幫助,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的。我們修行也是如此。
大家要用心、用愛去了解,如何修學、供養?供養是要從我們內心聞法、傳法,身體力行。在人間,擁有的人要去付出,教富濟貧、濟貧教富,這就是弘法在人間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