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0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23集
繪圖/黃逸樵
以真至誠無私,
以純真願力行,
以信入功德海,
正向修德大喜。
信願力行菩提道,
實行攝持粽串情。
「以真至誠無私」,人人聽法、聽經,就要身體力行。講經辛苦,說的人用功在前,聽經的人要用心;過去不斷體會佛法,既信之就要真誠,心要至誠,還要身體力行。
聽法不是一時,要用在生生世世,這才是聽法的真實義;聽法,也是一分的供養。因為是真心、至誠的心意,聽入心,轉變心志。過去貪、瞋、癡充滿內心,聽法之後,轉法輪入心,心輪轉了,去除過去所有的煩惱。
所以我們要用真誠、至誠的心,「以真至誠無私」,要開闊無私,一定要掃除煩惱無明。對人僅僅一念,知足、感恩、善解,還有包容,這四句叫做「四神湯」。
還有「四物湯」,就是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。「四物湯」有力量,若想要力量,人與人的心要合。人間需要將心力會合起來,真誠、虔誠;虔誠也就是「以純真願力行」,純真願力,修行回歸自己。佛性本來單純。要修行,必定要有純真的願力,還要身體力行,才能回歸到至誠無私。
「信」要從哪裡進來?「以信入功德海」。我們去做很多對人間有利益之事,要從自己的內心先用功,否則如何入人群去付出呢?所以要入人群付出,自己要用功,就要相信佛陀的教法。
我們的方向──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。靜思法脈,是精神理念;慈濟宗門這個門打開了,大家行在菩薩道上,走出去就是要入人群。用自己很純真的心投入人群,若沒有信,要如何入人群、做功德呢?若有入人群造福人間,就是功德海。
無量的功德,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。付出無所求,心才會開闊,「正向修德大喜」,才能夠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。力量來自於「信願力行」,要行在「菩提道」,就是正知覺的覺道。
還要「實行攝持粽串情」,就是實行粽串的精神。來到人間,我們要盡做人的本分,這叫做人道精神。人道精神要有組織,編成一股力量,又再一股一股的力量回歸源頭,就是「粽串」(編按:指法脈宗門綱領)。學佛要歸於佛陀的教育,我們才有辦法回歸自己與佛同等的如來本性。
經文所示,現在在釋迦佛的道場,不斷介紹哪一尊、哪一位菩薩,他過去的修行,才有現在的成就。人人身上總是有故事,藥王菩薩過去的故事等等,聽完過去修行故事,大家很讚歎。
在這座道場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歷經過去生、盡累世所練的苦行,已經「百劫調心,菩薩樂習苦行」,這幾百劫的時間,一直在苦行,生生世世修心、苦行,生生世世很甘願、很歡喜修苦行。
他為了修行佛法,連自己的身體都忘記了,總是奉獻眾生、奉獻諸佛,上承佛教、入人群。經過很多的勤苦,生生世世不斷的投入,哪怕苦其筋骨,克盡心血,他都願意。
「至人得道」。「至人」就是最頂端覺悟的人,得到最頂覺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。「是三祇苦練行」,已經歷過三祇苦行淬鍊出來。所以那些諸佛菩薩「百劫調心,達本明德知常」;恆常回歸本性,生生世世真如本性。
我們的性就是污染、污濁掉了,所以成為凡夫。從凡夫地再聞佛法,不斷長久去苦行、苦練,再回歸到原來。「達本明德知常」;「常」就是恆,回歸恆常,就是永恆的佛性。
我們還是眾生。眾生會成佛,只要真正把心量放開,與人人和睦,成就大家,才有辦法回歸到歷練的程度。佛陀有辦法,我們也有辦法;佛陀能夠度眾生,我們也同樣能夠度眾生,實在三無差別啊!
即使有業,我們菩薩不要怕,還要帶業修行。若沒有業,哪會來人間?不來人間,要如何修行?沒有苦難,要如何行菩薩道?所以時時要用心聞法;聞法更需要入心。入心,就要身體力行入人群付出。
人人抱著歡喜心,心淨念純虔誠,修行就會日日法喜充滿。時光不留人,法使我們慧命增長,這才是價值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