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21集
繪圖/黃逸樵
菩薩住定三昧,
則淨明能明了,
諸法無有障礙,
是名淨明三昧。
「菩薩住定三昧,則淨明能明了」。佛法在人間,人間需要佛法;因為芸芸眾生,社會人、事、物複雜化了,需要佛法來淨化。期待人人認識佛法之後,清楚知道如何從世間的渾濁回歸清淨本性。
我們要時時感恩,感恩平時所過的日子;我們要祝福,祝福人間都是這麼地平靜、平安,人人過著真正有福的生活。若能如此,就是一片清淨、覺悟的佛土。
什麼地方才是淨土?我們的心沒有貪染,也沒有瞋恨,與人無爭、與事無爭、與世無爭,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淨土。人與人之間,與人無爭看人就歡喜,這豈不是人間的淨土呢?我們已經很足夠了,還要再求什麼享受呢?時時感恩生活充足有餘,這就是最大的享受了。
昨天說過的經文,也是接近佛菩薩的境界了,他們虔誠來到道場供佛,是用清淨心和勤精進行來供養。他用很多東西來供養,覺得不夠,還要用身體來供養。
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在日月淨明德佛面前。除了香以外,還穿起最名貴的天寶衣,以自纏身。印度人穿衣服,是用整條布纏在身上,我們現在還看得到。將整匹布用來纏住身體,再將油灌在身上。這是解釋很虔誠奉獻這副身體,所有身外物都供養佛了。
這是一個願力,將身體整個纏起來,接著燃身。我們在戒場受戒之後,大家頭上都有戒疤,亦即要身心奉獻,虔誠發願、供養。
我年輕時,在小木屋修行,為了表達我的決心、表達我至誠的供養,農曆每個月的二十四日,我就抄一部經,同時燃臂一次。所以,現在的藥師法會,我們就是採用農曆每月二十四日這一天。這是虔誠、精進,表達最盡心力的供養。
每個月這一天,大家點滴累積會合的力量,就在這個時候發放。以前,他們是攜家帶眷來,我們也會煮一餐佳餚,讓照顧戶全家享用一餐後,領了豐富的物資回去。現在也差不多都由委員親自將物資送到他們家,保持每個月供應他們生活所需。
菩薩入群去付出,這就是菩薩道。這當然是供養,因為佛教菩薩法在人間。人間菩薩平時在社區付出,最起碼每個月一次將物資送到照顧戶家裡。菩薩時時都為人間付出,這叫做行的供養。
大家精神貫通了,和合力量,叫做「大願之力」。一個人力量再大都沒有用,需要的是一個結合一個,不斷會合結合起來,這樣的力量才能擴散到每個角落去幫助人。這就是「神通力」,大家精神會合,發揮力量。兩隻手都伸出來,用千手的力量去付出,叫做「大願之力」。
菩薩燃身,是用世間的火點燃身體嗎?不是,是過去他用那分至誠,累積世間人所說的熱誠所付出的。現在收攝在精神面,要來獻給佛陀,表達成果。
以世俗人來說,是要讓佛了解,佛所教法全都很有成就,是要回來向佛陀表達這個心意,菩薩入人群的心意。佛陀也了解了,一切都在不言中。這是很微妙的,不只表達人間事,且已超脫世間事了。
其實藥王菩薩,過去所修的苦行很多;苦行的重點,就在他是身心奉獻。不只入人群付出,回歸來供佛,連身體都願意奉獻。自然,不是真的燃火。「苦行之一」,不論赴湯蹈火我都願意,這樣的形容表示不怕辛苦,就是去做。
敢去苦行的人就是無我相。老子也說,人之大患,在於有身,帶給我們最大障礙的就是身體。我們所有的煩惱,都是因為有這副身體開始。只要沒有這副身體,就沒有什麼煩惱了。
我們學佛,要將文字視為字字都是法,法法都要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。從生活中去體驗佛所說法,這才是真實的活用法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