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盡形命力 以身供養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2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9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以善法而供養佛,
修行諸波羅密多;
於諸佛廣設供養,
持一切慈悲喜捨,
諸如來廣設供養。

用心在法中,法在人間中。人若離開了法,就是迷;入了法,用心行在法中,就是覺。

歐洲系統十四個國家的慈濟人,他們天天都有在薰法。距離我如此遙遠,卻能這麼用心聞、行、精進,這是以善法供養,我很歡喜。《法華經》菩薩以善法供佛,我自己的感受是,慈濟人同樣也做到以善法來供養師父。我沒有要求其他,只要求大家聽話,聽法,身體力行,依教奉行,這就是最大的供養了。

尤其「修行諸波羅密」。波羅密,就是到彼岸。意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六種行菩薩道的方法。感恩大家有志一同,在佛法中同行菩薩道、同修六度波羅密,慈航普度,菩薩招生,從凡夫地走向菩薩的道路。這種知音,是多麼令人歡喜的事情。

佛陀時代,菩薩的供養就是聽佛的教法,發願入人群中去。現在,我們跨越時空、跨出國度,隔著山、隔著海,大家也是發心立願這樣走。慈濟人將佛陀的教法真實用在人間,是活生生的菩薩,救人,無所求付出,付出之後還要說感恩。實在很不容易。

「於諸佛廣設供養」。佛陀時代,菩薩要用什麼去供養?他們「持一切慈悲喜捨」供養。「諸如來廣設供養」,就是用他們的心,用身體力行,依照佛陀所教法,入人群去關懷、救濟眾生;內修他們的心,身體力行慈悲喜捨,這就是至高無上的供養,也叫做修行諸波羅密,這就是行菩薩道。

前天經文:「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,此香六銖,價值娑婆世界,以供養佛」。這表示他們要用最高貴的供養。所說的「海此岸」,就如剛才提到的,他們隔空、隔海,在僑居地身體力行,我很歡喜。

經文又說,「作是供養已」。菩薩向佛陀表達他們投入人群,種種身心力行的心聲,將這樣的過程獻給佛陀,作為供養。這樣的供養之後,「從三昧起」。

這段經文是他內心這樣想。過去行的供養,大家入三昧之後,還再想:我應該還要再作供養。這是菩薩的境界,現大神力,用他們的精神力量,再次發願:「以行供養,還從定出」。

之後又再這樣想,大家的精神力量都已經投入去付出了,雖然用此供養,但全都是身外的神力。用外面有形的東西來供養,覺得還不夠,現在經文說,「不如以身供養」,不如將我的身體來奉獻、供養。盡形壽,獻身命,「以至誠供養之」。

用其他物資布施,捨身外物去幫助人,叫做外財;若是用身體的心力去布施,叫做內財。光說我有外財給你,有那個外財的力量,但是沒有修行,他不了解你為什麼要捐。最好是要身體力行,你捐外財,同時也要付出你的心力;所以身心的力量,就是內、外財。

盡形壽、獻身命去付出,為人群付出就是最大的供佛。因為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,不是要我們物質的供養,他要教菩薩法。你去行菩薩道,就是最大的回向供養。

總而言之,我們說人間菩薩道,會覺得很有親切感,人間的菩薩真正入人群在付出。即使隔空、隔海、隔著萬重山、千重海,他們的心還是很一致。所以,菩薩不辭辛苦,將身心奉獻行在菩薩道。

有做到的人,師父現在說,一定是法喜充滿;而沒有做到的,就要努力勤精進。人與人之間能夠為人付出,叫做身體力行,就是法行施在人間,同樣能夠得法,法喜充滿。大家要用心用愛,現神力來為供養佛,回向佛陀對我們的教化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