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本跡二門 權智一心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8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以本跡二門,
法喻談真祕;
則跡門法華,
權智之一心,
普使諸權小,
悉證成菩提。

「跡門」,大家要知道《法華經》走過來的路,慢慢要告訴大家「本門」本來佛所說法,隨應人間法而說;佛陀來人間教育,人人行菩薩道在人間,佛開這道門,就是看見人間苦難偏多。人間的苦難,有與生俱來,受因緣果報,自作自受來到人間。

「以本跡開二門」,「本」,就是法;「跡」就是人間事。我們將人間事好好做好,好好來引導人間人做好人間事,這就是「跡門」。「本門」,就是佛法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即是教導我們,要如何行菩薩道。

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「六度」。無形中第一件的事情,你做到了,你布施;你教人說好話,持戒;你教人想好事,就是忍辱;凡事善解,你做好事等等,這就慢慢接近禪定、智慧。這就是修行,開這道門接引人。

「本跡開二門」,說法譬喻:你要懂得做人,要做這樣的人;在人群中、在社會裡、在家庭裡、在群體中,就是一個好的社會、好的人群,這就是教育。有多深呢?真實法就是這樣。有什麼祕密嗎?也沒有,這就是佛陀的本懷。佛陀的本懷,來人間就是要傳法,法傳給人人做好事,人人成好人,人人就是菩薩。

「則跡門法華」就是跡門的法華,這就是法在人間的跡門,用種種人間事,向人間開門,引導人走入這道善門。這「權智之一心」,權就是方便,用方便智慧的一心一志。相信人人可度,每個人都能夠度;你用方法讓他起歡喜心,伸出他的雙手來,人幫人的力量。這麼淺顯、簡單的方法,叫做「權智之一心」。

「普使諸權小」,很普遍,連幼小的孩子,「權智之一心」,他們來到這裡,一心學我們的善念,學我們的人文,如何待人、如何接物?如何穿著?如何服裝整齊等等。看起來,沒有覺得他們是從哪一個國家來,那就是我們的孩子,就是慈濟教育出來的。

「普使諸權小,悉證成菩提」。他們這樣讀、這樣學,用眼睛看,形象看起來,一切都是不同的教育,隨著他的年齡教育,教得真的很有次序。這叫做「法喻談真祕」,也叫做「本跡開二門」,這就是要如何用方便智,引進真實的法門來。

前面的經文說,「得此三昧已」,三昧就是定向,方向已定。所以,「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聞法華經力」。因為受《法華經》的教育,他的方向篤定了,「即時入是三昧」!

人人若有聽,受過法華的人文教育,之後大概能夠了解、也多少會改變。這種改變,好像自己的身體,色身三昧。因為在人間,就要說人間法;做人,人體、方向要如何端莊自己,這很重要。

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過去生、長久的時間修行,也是持《法華經》。所以,「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」。「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、細末堅黑栴檀,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」。曼陀羅華花飄著香味從空而降,這個花很香,香味有如旃檀。

他方諸佛菩薩來,也是來莊嚴這個地方,散花、飄香。「以供養佛」,用這麼珍貴來供養佛。「雨華獻香,即是自性德佛也」,就是自性佛的德香。這就是表達佛性的可貴,等於是整個世界的價值。

佛性人人本具,但是我們隨著因緣果報來,既然來了,這道門已開了,我們利用這副身體趕快向內找寶,我們要好好向內找出自己的心香。我們已經在人間了,人間法要回歸到佛的真實法——《法華經》。我們要時時用心在日常生活中,不離開真實法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