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7集
繪圖/黃逸樵
心明諸法朗,
性昧眾緣昏,
日月普照處,
持地好乾坤。
用心想,每天每天都在找心。我們的心在哪裡?現在,人人都在此聽法處,要趕緊將心找回來,人與法會合在一起。我們學佛就要學得一念定心;心要定下來,此時、此念都沒有離開飛秒。
覺者,就是有感覺的人,單純的一件事情當中法的組成,他會很微細地去分析。我們要去了解,這就是感覺。心能明朗,要經過以上層層分析這些法的過程,你們才能放在記憶、心腦中。要不然,很快就隨著時光漏失掉了。
「心明諸法朗」,每天聽經之前,希望大家要先了解大綱,我一直期待借重《法華經》,讓大家先了解你想要知道經,知之前要先明,明然後知。若心不明,只是讀經,也「無法度」。所以「心明諸法朗」,就開朗起來了。
「性昧眾緣昏」。我們的真如本性若黯淡、隱晦了,那個緣就很昏沉、不明朗。這就是我們的性,被煩惱無明給隔礙了。聽的時候,心沒有拉回來,毫釐之差,就聽不懂了。
「昧」,就是昏沉、黯淡,所以我們要常常叫醒自己的心,不可讓它昏沉;倘若性昏沉了,眾緣就昏了。聽一句法,全部的緣都要具足。否則,毫秒之差,字不清楚,聲音入耳來就模糊掉了。
同樣道理,就像「日月普照處」,日、月光要照射出來,也要有時間的過程。這個地球,就是一個好乾坤。日月、大地都在宇宙間;地球在繞在轉,陽光永遠在宇宙間。它並沒有移位。只是我們地球繞著太陽在轉,故說,「持地好乾坤」。
我們的心地要持得好,就要用法來轉。我們要去找法,而不是法來找我們的心。現在一直在說法,是不斷在呼喚,是法在找你回來聽。倘若有心,你的心一直在找法,心就會定下來,認真聽這個法在說什麼?這就是心在找法。
大家坐在這裡,同樣聽到這個聲音。但是,法的內涵有入你的心嗎?若沒有,就是沒有用心。你聽到法,正是法去找你的心,而非你的心來找法。倘若了解這層意義,我們就知道,修行要用什麼態度?什麼叫做精進、用功?必得用心,才能了解法。
昨天經文提到,這位菩薩叫做「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。這位菩薩「樂習苦行」,因為要把握時間精進,別人無法走的,他向前行了;別人無法做的,他積極去做了;別人無法可修,他精進修行了。他很甘願,很歡喜,不避苦難。
他的時代,是在「日月淨明德佛法中」,他「精進經行」過來的。現在,在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中,這位菩薩已經現三昧身,這就是修來的德行。他用歡喜心得三昧之後,用誠意心、歡喜心作供養。他的歡喜心,就來自誠意的心,「誠心喜念供養」,那種誠心、歡喜心,同時湧現在前。
最近一直與全球慈濟人連線,雖然弟子離師父很遠,卻是師父說的法,大家都用在日常生活中;這就是回報師父至高無上的供養。因為大家將法聽進去,用在日常生活中,身體力行,這就是至高無上的供養,也是誠心喜念的供養。
這位菩薩因為看到這部《法華經》特別歡喜。他第一就歸功於這部經,讓他的心常常很歡喜。再來的感念,要供養是佛,佛依照這部經介紹、演說,讓他更清楚明白真諦。這個真諦先覺悟者了解了之後,指導我們覺道,往道理的真方向走去。我們所以能夠覺悟真理,是佛為我們指導覺道,依照正確方向修行。
學法總是要一心,心隨我們的身,身心毫秒都不可離開。聞法將心帶來,聲音要出去,也要經過將法組合起來。我們句句的法都要入心;要轉過好幾圈,才能入你的心腦,你還要轉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