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精純無邪 入覺三昧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6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精純無邪雜念,
誠懇懃修正行,
靜思惟皈敬儀,
歌頌讚佛修德,
入覺意昧德行。

清淨的心,是修行者的本分;清淨,要精而純。若要清淨,卻缺精、缺純,心就靜不下來,要「精而無雜」,沒有雜念亂想。煩惱與我們本來没有什麼瓜葛,是外緣延攬過來,變成煩惱;煩惱沒有去除,累積成習氣;習氣、動作,就演變成一個人的形態。這形態要改很困難,才需要修行。

修行第一步要「精」,精的功課,我們從源頭就要聽清楚了。或者已經有了雜念,同樣要從源頭一步一步放下或去除,自己才能減一分煩惱。

若將煩惱、無明變成正常的行為,就大錯特錯了。將過去的錯誤行為拿繩子來纏、來綁,現在要好好地自我鬆綁,將善門打開,必得「誠懇懃修正行」。心好好地正行、靜思惟,回頭是岸。我們從出生以來不辨方向,誤入迷途了,這個時候聽到呼喚聲,就要懂得回頭調整腳步,趕快「靜思惟」。

「皈」,反黑歸白、反迷入悟,反錯誤入覺悟,這叫做「皈」。「皈敬儀」,要隨著人間正確的方向,感恩、尊重、愛。「靜思惟皈敬儀」,反黑歸白,恭敬一切眾生命。

我們要用心「歌頌讚佛修德」,入覺意三昧的德行,我們再也不受凡夫粗糙的迷情所誘引,要好好用心入正覺道,心不偏移,向前前進,這叫做「入覺意三昧德行」。三昧就是不動、不偏,心已經穩定了,三昧就是正定,生活中正定了,再也不會受邪思偏向所誘引。

前面經文提到,法華會上的菩薩,都已經在靈鷲山眾寶樹下,用靜心、單純的心、精純的心,歸納、敬儀在寶樹下聽法、問法。除了菩薩,還有聲聞,都坐在寶樹下。大家坐定下來,聲聞眾與菩薩先敬佛一番之後,佛陀開始向這些人再說《法華經》。

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平時的修行就是樂習苦行,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,「精進經行,」很精進,沒有歇息,一直在經行。這段就是表明他修行的正方向。這不是釋迦佛為他說話,是另外過去久遠劫前的日月淨明德佛,為那尊菩薩與大眾說法的過程。

「菩薩之行六度萬行」,這尊菩薩積極行六度萬行。他除了受很多苦行,同時精進六度萬行,希望早日完成菩薩道,所以「行人所難行」,他克服人所走不到、做不到,忍著也要向前走。即便有障礙,他一一克服絕不退縮。

「捨己利他行」,只要利益他人,甘願捨損自己。這是一切喜見菩薩的行為,就是「苦行」,自己吃很多很多苦,苦的都往身上攬。他的精進不只成就自己,是真心要去成就他人。「一心求佛,滿萬二千歲已」,一心正定求佛,已經萬二千歲了。

修行要從內心長久不散失。就像之前提到的,不休不息,直到讓人看起來,這身的莊嚴能「現一切色身三昧」。看到身,就知道他是一心不亂,在善思惟中,心沒有雜念,「以勤苦故,即時證得普現色身」。

這個色身莊嚴相,全身遍滿虛空。「時行菩薩行」,就是行菩薩行。「莊嚴種種佛剎」,有他在,就是莊嚴的地方。「成就一切眾生,隨起一種善根」。不必說話、不必說法,眾生一看到他,心自然就起善根。

那種善根,外人看了也會覺得:你為何這麼有德行?這就是有德的人,他的身相就能降伏他人。

這個法身一真常住;法是無生無滅、慧命常住。法若入心,永恆隨著我們的身行去來。所有天地萬物、情與無情,無不都是從法身所現。即便我們的意識清淨、純真,所看到的都能轉識成智,與一般凡夫不同。

既有這麼完美的成就,當然讓人看起來具有全身的德行,自己要有這分心得;「德者,得也」,看人修行,我們要學習大德行者是如何修行。

萬法從一心攝,一心通,萬理皆徹。所以,我們要事先了解真純的意境,人人要真純,從純真中入生活;從生活中精進,心無雜念。所以,大家要很用心在「精純無邪雜念」,才能夠「誠懇懃修正行」,自然「靜思惟」就「皈敬儀」,心隨時隨地都能如法修行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