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5集
繪圖/黃逸樵
妙觀察於諸法之相,
而施說法斷疑之智;
善觀諸法自相眾相,
無礙而轉,
攝觀無量。
「妙觀察於諸法之相」,我們要時時用心、用腦,啟動「妙觀察智」,不論是人、事、物,將這些聲、色、形態、事物會合起來:該這樣做,不該這樣做,瞬間可以很準確地作出分別和判斷。可見人類心腦機能之微妙。
人人本具有這種心腦的妙觀察智,我們要很珍惜。剎那間思想就能準確分別、判斷,是非清楚,剎那分別,「妙觀察於諸法之相」,就是如此微細,大家要用心腦接觸。
「而施說法斷疑之智」,現在人將佛陀用心施教的法接收下來了,也要應時,應現代這個時;應機,應現在眼前聆法者的根機,還有同時薰法的人聽得清楚,這就是應根機而說法。法不只聽懂,還要無疑;即便有疑,經過解說,也能斷除疑惑。我們要先斷疑,才能生智。
我們還要善觀諸法。法已經聽很久很多了,就算過去聽法有漏,現在重聽,說不定過去的印象很快就浮現上來。「善觀諸法」,這些法林林總總,說長不長、說短不短,因為平時有在應用這些相、這些法,就會感覺與我們很親近,「自相眾相」,都是我們很熟的相。
「自相眾相」,我的看法、你的看法、他的看法,人人看法各異;同一個相,不同的觀念。那種自相、眾相,種種的分別相,惹來人間動亂相迭而起。「無礙而轉」,倘若有法在我們內心,任何相也都無礙,不論什麼樣的形態,總是心念一轉就跨過去了,不會受到任何動盪所阻礙。
現在最重要的是「攝觀無量」。我們的精神理念要有那分善觀察、妙觀察,很細微地觀察;我們要能及時總一切善,持一切法,能攝住世間一切萬法,我們就能掌控自己的心。
佛陀來人間,已經為我們起一個頭,後來者就要很用心學習更好的法,斷除所有人的疑心,彼此成長。
今生此世在釋迦牟尼佛的道場,釋迦牟尼佛要來講說藥王菩薩過去。宿王華菩薩請佛簡單說一下。這些菩薩在寶樹下坐定,大家靜下來,佛陀開始要說,這是描述當時的境界。描述那個地方的建設很莊嚴,街道路很平直,房子整齊、錯落有致,這種景觀之美。整個國家的生態就是如此莊嚴。
在這個地方是悠哉遊哉,大家心無掛礙,輕安自在,都坐在樹下聽經,同時乘涼,環境之美啊!所以「住法名坐」。聽法入心了,好像法坐鎮在我們心中一樣,叫做坐寶樹下。
「爾時」,那個時候「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,當彼時世也有一尊佛,為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。這是佛陀描述藥王菩薩,過去修行時候,也曾為這尊菩薩說法。因為藥王菩薩時代也有佛為他說法,很多人看到這位菩薩,都很歡喜,故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。
這位佛就為喜見菩薩及在場的菩薩、諸聲聞眾說《法華經》。在那座道場不論大、小乘人,那尊佛就為他們說法。那尊佛要為這些眾生講法,喜見菩薩就擔任當機眾。
現在的藥王菩薩就是過去的喜見菩薩,也像法華會上的舍利弗一樣。佛陀要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受舍利弗三請,佛說:「汝既三請,豈得不說?」才開始講演《法華經》。可見,要講大乘經典也要有因緣。既有因緣說《法華經》,大家就要用心聽,就像在寶樹下的寶座,要用莊嚴、尊重的心來受法。法入心來,分明在心中,不要讓法漏掉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